自今年通關以來,眾多中小學開展北上交流活動,用腳步丈量祖國山河,更用紙筆和相機紀錄祖國的發展。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學生通過姊妹學校交流活動到訪中國的南大門──廣州,並化身校園小記者書寫廣州的校園生活、文化景點和紅色歷史。
校園小記者
一起朗誦
獲益良多
兩天交流團裏到訪廣州不少地方,包括廣州市海珠區客村小學。
客村小學為我們安排了豐富的活動,包括朗誦、籃球友誼賽等。朗誦主題是《英雄》,講述為祖國和人民默默服務的英雄。當地同學朗誦時鏗鏘有力,跟他們練習,我也學到不少技巧。
在籃球友誼賽中,客村小學籃球隊的表演精彩絕倫,我校表現亦不遜色。正當雙方不相上下時,客村小學的學生跑過來,跟我要簽名和聯繫方法,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他,後來更一起在觀戰區聊天呢!
籃球友誼賽結束,快要離開客村小學了,幾乎所有同學都湧到我的身邊索取簽名,跟我談天說地,非常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此次前往廣州,我學到新的朗誦技巧、如何與人相處等,還結交了不少好朋友。希望學校以後多多舉辦這些活動,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肖烊
結識新朋友
盼多多聯繫
兩天的廣州交流團,有太多難忘經歷,到客村小學交流,印象最深。
到訪客村小學那天,剛下車,就聽見不遠處傳來奏樂聲音,原來是客村小學的同學們正在奏樂,歡迎我們到訪呢!
在老師帶領下,我們來到表演廳,穿上表演服的同學已在等候我們。在老師指導下,我們快速地融入其中,也順利地完成了朗誦表演。
之後,我們去了操場,分別進行手球和籃球比賽,我們隊雖未能取得勝利,但深深感受到了客村小學同學們老師們的熱情。我也跟新認識的朋友交換電話號碼,希望日後多多聯繫。
這次的交流讓我領會到了不少知識以外的精神,例如在朗誦時,我知道了如何分工合作;在觀看比賽時,我學到了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等。 胡鈺彤
訪陳家祠
看民間工藝
廣州交流之旅第二天,外邊下着滂沱大雨,我們穿上雨衣來到陳家祠。陳家祠是由陳氏宗族捐資興建的「合族祠」,於1893年落成,總面積達八千平方米,屬「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抄」的院落式布局,非常雄偉!
一走進陳家祠,即被九間廳堂外的墀頭所吸引,上面均飾有磚雕,題材各異,涵蓋吉祥圖案、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如「喜鵲登梅」、「金玉滿堂」和「甘露寺」等,叫人不禁感嘆匠人的工藝精神。
陳家祠亦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除極具特色的《廣東象牙雕刻藝術》之外,亦會不定期展出彩瓷、廣繡、蝕花玻璃等,展現廣東民間工藝品的魅力。
時間一轉,又到了分別的時候,我們在陳家祠大門前合影留念,便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為這次交流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王梓萱
手球體驗
增團隊默契
在交流團的行程裏,最令我流連忘返的是與姊妹學校──廣州市海珠區客村小學交流。
我們踏進校門的那一刻,當地學生隨即鼓樂齊鳴、笑容可掬地迎接我們的到來。在與他們交流過程中,我學會了與人相處之道,增長了和別人溝通的技巧,以及普通話口語能力。我們還有機會體驗手球,過程中我與隊友之間的感情及默契有增長,還令我明白到團隊合作及和隊友有效的溝通,在比賽中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我們觀看了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精妙絕倫的籃球比賽。隊員們在球場上猶如脫韁野馬,竭盡全力發揮自己所能。雖說我們隊輸了,但他們為了勝利而拚盡全力,打得滿頭大汗,這種運動精神令我心悅誠服。 羅希敏
跳出框框
大開眼界
客村小學創立於1930年,原名桂林小學,1956年政府接收後成為新滘鎮第一中心小學。1989年,因市政道路擴建,學校遷至現址,並定名為海珠區客村小學。學校佔地1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樣都是10,000平方米。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教學區、生活區、三大區自成一體。
兩日的廣州交流之旅,我獲益良多,增廣見聞,體會了手球和遙控車,讓猶如井底之蛙的我體會到廣州的文化。 李子康
友誼第一
比賽第二
旅遊巴載着我們來到廣州市海珠區客村小學,會合當地同學後,我們一起朗誦《英雄》,這是一首熱血的配樂詩,每一句都深深感動了我。
朗誦完後,我們來到大操場,有些人正在進行手球比賽,比賽結束後,不少學生熱情地向我打招呼,有的甚至找我要簽名,作為紀念,我像一個大明星似的。
過了一會兒,學校籃球隊成員換上球衣,要跟客村小學的同學來一場「籃球友誼賽」。我們坐在籃球場邊,全神貫注地觀看比賽。雖然我們最終輸了,不過從比賽中學會「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理。離開前,我們校門前與這班新認識的朋友,拍下大合照紀念,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這次前往廣州市海珠區客村小學交流,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交流活動,希望下一年學校會再舉辦同類型的活動。 羅晴文
嶺南藝術
令人驚嘆
陳家祠是嶺南歷代藝術的代表。這座雄偉的祠堂,佔地一萬五千多平方米,由九座廳堂、六個院落、十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物的中心是高達十四點五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
陳家祠的特色,是長廊上的柚木屏門上刻有的歷史故事:例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二十幅木雕。郭沫若於1959年造訪陳家祠時,曾道詩讚美它:「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下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這首詩的後半句與諺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意思差不多。
在這建築裏,我看見許多陶瓷、刺繡、精巧的象牙雕刻、玉雕、竹雕等。
陳家祠的雄偉讓我久久不能忘掉,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沒有現代科技下,竟可以建造如此龐大的建築。 李俊煬
參觀博物館
如入時光隧道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及其文化,參觀博物館是最好的方法。跟隨導遊的步伐,我們來到廣東省博物館。
博物館中有個「歷史館」,就像時光隧道一樣。早在舊石器時代,廣州韶關已有「馬壩人」生活過的痕跡。也就是說,大約十二萬年前,便有人在廣州居住了。考古學家仿造出「馬壩人」的樣貌,雖然他們已經有人的模樣了,但我感覺還是有點像猩猩。
遊覽途中,看到一張畫像,原來是「銷煙英雄」林則徐,眼前的林則徐,比教科書裏的他,更帥氣、更栩栩如生。
時間慢慢來到民國時期,看見那些極具民國特色的房子、街道及汽車等,還有「廣州愛群大酒店」,關於民國時期的電視劇多次提及,我原以為只是編造出來的,原來是真的。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獲益良多,可是礙於時間關係,只能到訪其中一部分。希望再有機會,能參觀其他場館,加深對祖國的認識。 梁灝泓
歷史是沒有結局的書
歷史是什麼?這問題一直在困擾着我,沒想到那天在這個外觀奇特、猶如灰色魔方的建築物──廣東省博物館──我的問題終一一解開。
我看到從前的人們在為生存選擇而豁出一切,為了一粒米而四處奔波,更為了一滴水任勞任怨,和我們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
綠柱石貓眼──一個由三根柱子組成的展品,那透明的玻璃柱子上放着三顆形狀相似,可顏色深淺不一的綠色珠子,在燈光的照射下,珠子就像貓的眼珠一樣,是夜晚中耀眼的繁星,散發着點點星光,令我記憶猶新,那美妙的綠色彷彿種子,在我腦海中生根發芽,慢慢形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除了這個展品外,還有很多令我記憶深刻的,而那些遺留在民間的古物,都彷彿在向我講述着他們自己說不完的歷史和故事。
那歷史究竟是什麼?現在我也終於能夠回答──歷史是一本書,一本沒有結局的書,一本需要我們去編寫結局的書;歷史也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如今做出的種種,是與否,對或錯,永記初心,不忘曾經。 黃思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