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心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早上起來看見藍天白雲,頓時感覺舒暢;工作繁忙但有充實滿足感,並獲顧客讚賞。另外,不經意間發現同道中人,與自己有着同樣的愛好,即使彼此互不認識,仍像他鄉遇知音。
上周閱讀《大公報》「大公園」版專欄「東西走廊」,作者陳安介紹西方現代戲劇其中一齣經典作品《我們的小鎮》,捧讀後令我感受親切,字裏行間讓我泛起該劇的種種形象。陳安簡潔地介紹了該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問世的戲劇,其作者懷爾德的創作思路,以及該劇的表演特色。當中有關《我》劇的現代劇場表演手法,如何關連我國傳統戲曲的虛擬性,陳安都有精簡扼要的描述,即使不太熟悉戲劇的讀者,亦能從中認識底蘊。
內地將懷爾德劇作 「Our Town」翻譯成《我們的小鎮》,香港劇場則將之譯成《小城風光》。戲劇大師鍾景輝在上世紀中葉已將該劇製作成粵語版本,King Sir曾說:「《小城風光》應該每隔五年便公演,好讓新生代能對該劇有所認識。」陳安在專欄上已指出該劇的結構,女主角愛美麗在第三幕英年早逝,她死後才知道自己在世時沒有好好了解人生,成為了該劇的重點主旨。另一方面,香港資深戲劇家麥秋多次導演《小》劇,他曾指出該劇的表演特點就是虛擬默劇手法。例如劇中兩位老太太在花園邊做家務邊談閒事,二人一面對話,一面摘除手裏的青菜。整場戲並沒有真實道具,全靠演員細緻的技巧,讓觀眾也能體會角色的生活狀態。《小》劇既有深邃的故事主旨,亦具備現代劇場的表演特質,難怪在中外劇壇歷演不衰。
香港劇壇曾經演出的《小城風光》多不勝數,專業或業餘劇團,都對該劇趨之若鶩。記憶中我最近一次在港觀賞《小》劇,應是二○一七年的商業劇場版本,由謝君豪飾演「舞台監督」,向觀眾娓娓道來純樸小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