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和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日前圓滿閉幕。今屆論壇以「攜手十載 共建共贏」為主題,是告別疫情時代,香港迎來的首次以線下形式為主體的國際盛會,共吸引接近6000名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政商代表,包括10多個國家和地區官方代表和多名國際商界重量級人物,以及逾100個代表團和超過35家央企參與,數目之多為歷屆之冠。
自2016年起,特區政府每年都會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以期望推動香港、內地以及海外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尋找和創造投資及商貿合作機遇,共同搭建合作共贏的跨國經濟平台。據媒體報道,自首屆論壇以來,至今已有逾150多個國家及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實現了3千多個合作項目,逾一萬億美元的投資,也極大地提高了沿線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基礎設施。
對外展現自我的「大舞台」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以視頻方式出席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丁薛祥副總理在演講中對香港提出了「四點希望」:希望香港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拓展經貿網絡;希望香港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希望香港聚集專業服務,進一步發揮人才優勢;希望香港深化人文交流,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
這「四點希望」,既反映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也是中央對香港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擔當功能平台角色的囑託和希冀。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和中央的政策支持和紅利傾斜,也離不開融入世界、躋身國際化的歷史腳步。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向世界講述香港故事底氣的一個機遇,而高峰論壇更是香港進入在由治及興新階段後,對外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倡議可以為本地以及內地企業帶來更多的機遇,特別是聚焦、加強以及深化中東以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既受惠於內地的龐大市場,也是連接內地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為國家與世界之間的重要橋樑,香港正擴大與『一帶一路』夥伴在貿易及投資、創新科技、基建發展等方面的合作,以謀求共同利益和達至共同繁榮。」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
丁薛祥副總理指出,香港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持續加強與共建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充分發揮金融、法律、航運等專業服務優勢,推進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更好更大發展。
換而言之,在「一國」領導和統籌下的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兩制」的獨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凸顯。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轉型的大戰略,更是跨國跨地區的世界合作之大藍圖,香港要維持其國際化、全球化的中西合璧之地位,就更要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抓住商機,吸引人才,為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和亞非各國共享發展紅利作出自己的建設性貢獻。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也是藉由香港向世界展示中國和平崛起底氣的一扇窗口,是香港說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重要一幕,更是探索超越西方霸權發展邏輯、建立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過去十年來從沒有停止詆毀抹黑「一帶一路」,還不懷好意地向亞非拉國家作出所謂「警告」。另一方面,美國聯同印度意圖打造以美國為中心、橫跨歐亞的所謂「新香料之路」。據媒體報道,9月9日,美國、印度、沙特等國家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場邊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IMEC的參與者包括美國、沙特、歐盟、印度、阿聯酋、法國、德國與意大利,各國預計共建兩條獨立走廊:連接印度和阿拉伯灣的東部走廊,以及連接阿拉伯灣和歐洲的北部走廊。
為國家發展貢獻「勇」與「力」
美國拉上印度及歐洲部分國家成立所謂「新香料之路」,大有跟「一帶一路」分庭抗禮的意味。美國一邊打壓遏制中國以維持其霸權地位,另一方面卻東施效顰,拉攏和搭建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全球經濟合作網絡。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一輪全球化時代,有機且廣泛地聯絡世界,深度發展區域跨國合作是必要的生存之道。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新香料之路」也必然會給國家以及他發展中國家帶來新一輪的競爭。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份「勇」不僅是關乎商貿經濟乃至技術人才的「硬實力」,也是關乎胸懷格局的「軟實力」。作為匯集中外技術和商貿機遇的東方之珠,為國家發展貢獻香港的「勇」與「力」,這也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
「一國兩制」帶給香港面向世界,自由發展的活力和銳氣,「一帶一路」則為香港的故事走向世界展現了東方的底氣和底色,只有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以己所長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這才能凸顯香港「兩制」的獨特意義和價值歸屬。
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