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醫健事/園藝治療 認知障礙翁種出成就感

  圖:認知障礙症患者陳先生(左二)與照顧者陳太(右二),在家以水耕種植櫻桃蘿蔔和白菜仔,成為精神寄託,兩人溝通變多。\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本港人口老化,受認知障礙症困擾的長者亦隨之增加。有研究發現,在家居進行具園藝治療效果的種植活動,可助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減少近四分之一,亦減輕照顧者壓力。有長者在家種植兩個月後,情緒穩定,責任感增強,不再搭錯車。專家表示,在科技幫助下成功種出植物,可大大增加使用者的成就感,從而紓緩情緒,改善精神健康。

患者易憂鬱妄想暴躁

根據2020年6月的統計數字顯示,約有7.94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在醫管局接受治療。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表示,超過9成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行為心理問題,包括遊走、收藏物品、暴力行為、謾罵等症狀,以及憂鬱、妄想、幻覺和幻聽等心理及精神症狀,長遠會影響家庭關係,加重照顧者壓力,但現時沒藥物可根治認知障礙症。

園藝治療屬於非藥物治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同理大於去年8至12月進行研究,總共30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及照顧者,在家使用水耕種植機,栽種櫻桃蘿蔔、小白菜等,兩個月後,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減少近四分之一,照顧者的困擾程度減少近四成,快樂指數均有明顯上升。

73歲的陳先生於2019年中風,其後記憶退化,2020年被醫生診斷為認知障礙症前期。「他曾經任職小學校長,但現在甚至會搭錯車,講話也詞不達意,他自己都有很強的挫敗感,常發脾氣。」陳太說。

夫婦二人經轉介參與研究,嘗試在家以水耕種植櫻桃蘿蔔和白菜仔,每日拍照記錄變化。作物生長十分茂盛,二人很有成就感。陳太說,有了精神寄託後,二人溝通也變多了。丈夫減少發脾氣,更有責任感。

過培健表示,在科技幫助下,病人即使沒有種植經驗,都可以成功種出植物,大大增加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紓緩情緒,改善精神健康。

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表示,希望政府增撥資源支援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