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影視文學「雙向奔赴」

  圖:王曉暉解讀文學賦能影視。

在頒獎典禮之前,「致敬與展望」茅盾文學周在桐鄉烏鎮舉行,其間陸續舉行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推進會等文學活動,各行各業專家、學者與文學愛好者們齊聚論壇盛會,深入剖析文學在資訊化時代下的現實境遇,而近年來的文學「破圈」成為今年的焦點話題。

浙江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葉彤表示,文學攀峰,創作出優質文學作品是作家的目標。而從《白鹿原》到《暗算》《人世間》,茅盾文學獎作品的影視化案例已經給出了成功秘訣。

在本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小說《迴響》是目前成功由馮小剛改編為網劇並已播出的作品。改編過多部小說為影視劇的作家東西直言,「一心為影視改編寫出的作品不一定能被改編,反而不是為了改編影視劇而寫出的小說被改編的機率可能更大。因為影視劇青睞的是有新意的文學母本,而不是格式化的作品。文學的破圈最終都建立在寫作的創新與突破之上。」

無聲文學滋養有聲影視

在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王曉暉看來,影視離不開文學的大地。他透露,未來愛奇藝提出了一個「凝計劃」,基本上是以長篇小說為基礎,稱為巨製精品的創作,包括馬伯庸的《大醫》﹑梁曉聲的《父父子子》、劉震雲的《一日三秋》、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星空與半棵樹》等。

「功夫在詩外,一個人只懂文學,絕對不是一個好作者,他一定要懂文學之外的許多東西,文學的底色是哲學,哲學停止的地方,文學就出現了。」作家劉震雲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說,「小人物,為什麼大家喜歡小人物,因為小人物最大的特點不愛說話,不愛說話是因為他說話不佔地方,說話沒人聽,但是他不說話並不證明他沒話,是打碎了這牙咽到自己的肚子裏說不出的話,就成為了心事,街上走這麼多人,萬千的人走了萬千的心事,一定是無聲的洪流在改變有聲的世界。所以有時候是無聲的文學,也能滋養有聲的影視。」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