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關係/全球經濟復甦依賴中國經濟增長\張敬偉

中美兩國元首在舊金山會晤,引發全球關注,旁觀者清的德國主流媒體德國之聲認為讓世界「安心」,這凸顯中美兩國緩和是世界穩定的關鍵。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不僅是全球穩定的壓艙石,也是全球經濟復甦的發動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儘管全球經濟復甦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仍將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將繼續為全球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從經濟增長貢獻率來看,發達經濟體將在2023年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20%,發展中經濟體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80%。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將貢獻60%,中國將貢獻32%,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

儘管如此,西方一些媒體和政客還是繼續唱衰中國,一邊拿着「放大鏡」放大中國某些經濟數據,一邊用「顯微鏡」查找中國經濟的所謂短板。現在,西方開始緊盯中國外貿和外資兩個指標,從外貿外資同比數據的減少作為中國經濟「不行」的證據。

一是認為中國外貿動力不足。據海關總署數據,中國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6%;進口13.2萬億元,同比下降1.2%。雖然進出口數據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微降」,但是部分西方媒體和分析者找到了所謂「逐月下降」的指標,就武斷認為中國貿易動力衰減了,也成為中國經濟「不行」的證據。

「唱衰」中國經濟別有用心

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體,中國進出口貿易不可能「漲不停」,這不符合基本的貿易邏輯。何況,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脫不了關係,中國進出口出現波動,和國際貿易大環境脫不了關係。何況,美國還對中國進行了貿易到科技多重的禁限措施,中國外貿若是動力衰減,也和美國拖累相關。

何況,中國10月份貨物進出口出現了同比增速由降轉升的可喜現象。10月貨物進出口總額35417億元,同比增長0.9%,比上月下降0.7%。其中,出口19736億元,下降3.1%;進口15681億元,增長6.4%。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4055億元。進出口情況的改善,不僅說明西方唱衰中國貿易的破產,也凸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貿易形勢的好轉。

二是炒作外資撤離中國。這樣的論調從特朗普時代就開始,現在的西方政媒似乎找到了外資逃離中國的「證據」。據商務部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199.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4%。只看這一數據,外資似乎從中國流出不少,給人以外資逃離中國的印象。然而,事實並未如此簡單。

一方面,全球外資根據市場變化和戰略調整,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流動,符合經濟全球化的規律,有些外資撤離中國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常識是,跨國資本大多數來自西方世界,若按西方邏輯,這些西方跨國資本在全球範圍內投資,是不是也是逃離西方世界,意味着西方世界「不行了」?

另一方面,2022年外資在華屬於較高水平,今年同期外資在華減少,有着高基數的技術原因。何況,即使前三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加減,但也處於較高水平。

更重要的是,前三季度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7814家,同比增長32.4%,凸顯中國依然是外商投資熱土。有些外資撤出去,有些外資投進來,外資進出中國渠道順暢,形成代謝正常,只能說明中國投資環境的好,而不是中國投資環境變差了。西方普遍唱衰並抹黑中國投資環境體系的情勢下,也不排除一些外資撤離中國受到美西方不良政媒的誤導。

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從外資外貿上挑刺中國,西方邏輯不僅難以自洽而且會帶來反噬。畢竟,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主引擎,直接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就是貿易動力。中國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也是外資流入的主要目的國。外貿外資數據的微小變化,並未影響中國作為全球外貿外資大國的大局,西方以此唱衰中國,不僅難以說服世界,恐怕連自己都很難相信。而且,如果中國外貿外資出了問題,也會影響全球貿易,特別是和中國互為重要貿易夥伴的西方經濟體。

特別是,以西方跨國資本為主體的全球資本,也不可能大規模撤離中國市場。全球資本的流動靠的不是西方的意識形態或政客的嘴巴,而是投資環境和有利可圖。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繼續擴大投資,已經給全球外資提供了絕佳範本。

2023年即將結束,審視全球經濟,不能以偏概全,要有全球大局觀。首先,還是要看經濟大盤子,前三季度中國實現GDP5.2%的經濟增速,在國際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而且,現在中國GDP1個百分點增長帶來的增量,相當於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所以,看中國經濟增長,5%左右的增長率,已是表現優異。

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具有高質量內涵。2012年至2021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國家之一。

國際關係學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