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有話要說/全社會需關注學童心理健康\潘麗琼

香港戰勝新冠疫情後,卻迎來另一場可怕的隱形「疫情」,這個「殺手」殺人於無形,它的名字叫「自殺」。2022年本港自殺率創2007年以來新高,去年香港的自殺率為14.5,相當於每10萬人有14.5人死於自殺。其中,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由2014年的6.2急升至2022年的12.2,8年間升幅近倍逾96%!截至11月17日,警方今年已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其中37人死亡,其餘列企圖自殺。

要遏止學童自殺風暴,先要知道他們尋死原因。根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11月17日公布數字顯示,學童自殺成因依次為學校因素(37.3%)、家庭因素(28.8%)及精神健康因素(18.3%)

中心教育心理學家薛朗天日前表示,學童輕生原因或看似輕微,例如忘記帶功課等,謊言遭識穿等,特別是品學兼優者「很擔心要向家長交代」,反映他們「很多時候很難面對自己的失敗,或者覺得人生中不容有錯」。拯救孩子,必須先辨別高危群組,救人刻不容緩。

學童自殺數字中,女生佔七成,是男生一倍,與成年男女自殺的比率相反(根據政府數字,由1997至2021年自殺率顯示,男性是十萬人中有16.8;女性為8.5)。是否成年男人自尊心較強,羞於求助?青少年男女中,女的自我要求較高,以致自殺傾向較強?

部分學校未有正視欺凌問題

今年2月,一名16歲中四男生,在沙田乙明邨墮樓身亡。家人其後控訴男生遭校園欺凌,但就讀的中學忽視事件。疫情時男生在家中網課,避免接觸欺凌他的同學,但疫後返回校園,霸凌事件令他深受困擾,最終釀成悲劇。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的公布,香港學生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普遍程度為29.3%,遠高於OECD平均水平。民建聯在2021年9月公開表示接到多宗校園欺凌投訴,但有些學校顧及校譽而冷處理,要求教育局正視,或效法其他地區成立欺凌舉報熱線,並加強學生對欺凌行為的認識和教育,確保學生有安全的學習環境。

家庭是愛和關懷的泉源,是防止自殺的第一道防線,偏偏家庭因素(28.8%)是導致學童自殺次因!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香港離婚率由疫情前2019年的48%飆升至2020年58%。離婚必定對子女造成困擾,若父母爭奪撫養權則更糟。雖然不知道自殺學童有多少來自破碎家庭,但學校社工應辨別這些遭逢家庭巨變的學童,及早伸出援手。

近三年,不少港人移民,不少中小學生也隨家人離開香港。由此產生的影響可分三大方面,一是削弱家庭支援系統;二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弟姐妹從此天各一方;三是學校裏熟悉的老師或同學面孔,一夜之間消失了。但不能輕易地說這會拉升學童自殺率。

須推出具針對性政策

自殺率反映學童面對前所未有的時代巨變,由家長、學校以致社會,該如何安撫學童的心靈?如何化解他們的焦慮?如何協助他們積極地面對這個現象?

根據世衞數據,自殺是全球15至29歲的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香港自殺率攀升,顯示看不見的問題正在影響我們的社會,香港繁華熱鬧,但自殺問題卻反映社會孤立和孤獨的問題。自殺風氣像新冠一樣,會互相傳染,必須要盡快遏止。它需要對症下藥,它需要全社會動員起來,對身邊的人伸出溫暖之手。 資深傳媒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