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間,香港熱夜數量的十年平均值將由32日增至48日,增幅5成;最高一小時的降雨量可達230毫米,相比今年世紀黑雨創下的一小時降雨量158.1毫米,增加逾四成。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中大建築學團隊聯合港大、科大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一方面是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溫室效應愈演愈烈,使得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另一方面,香港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專家警告,熱夜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比白天酷熱更大,而強降雨天氣的增加,意味着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機會上升。
當極端高溫和降雨愈見頻繁和嚴重,甚至演變為常態,我們應該如何辦?
首先,當然是加強全社會對問題嚴重性及潛在影響的認知,提高危機意識。譬如說,在黑雨警告下,仍有不少人外出或回家。但從現在開始,人們要更加注重自身安全,盡量留在室內的安全地方,靜候暴雨過去,遠離水浸區和斜坡等。同時,市民要準備避難用品,包括糧食、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其次,政府及社會團體要做好防災培訓,強化防災宣傳,提升求生技能,盡一切努力減輕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命傷亡;
其三,未來在城市規劃、基礎建設乃至建設後的管理和運作方面,都要考慮到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北部都會區以及交椅洲人工島兩大基建項目,在規劃和施工時需要將極端天氣納入考量。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是,降低溫室效應的前提是減少碳排放。特區政府要制訂更具體的行動,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企業和個人也要做好節約用電、綠色出行、減廢回收等環保措施。救地球、救香港,也是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