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芡實遍芳塘,明珠截錦囊。風流熏麝氣,包裹借荷香。」(宋·姜特立《芡實》)自古享有「水中人參」之美譽的芡實,其圓潤似珍珠、甘香粉糯且彈牙,加上具有良好的藥用和營養價值,二千多年來廣受醫家、文人雅士和尋常百姓人家的喜愛,留下許多相關的文字記載。
芡實的口感適宜與各種食材搭配,無論甜食鹹食、煮粥煲湯、做糕燉肉,都好吃。江南名菜「大蚌燉珍珠」,據載是曹雪芹首創,把雪白圓潤的鮮蘇芡(芡實的一種)塞進鯽魚腹中,調料清燉,燉熟後,魚肉鮮嫩,芡實軟糯,鮮香撲鼻。鯽魚像河蚌,芡實似珍珠,故名。
芡實作為藥用,始載於中國第一本藥典《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藥,「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耐飢……」清代徐大椿的《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說芡實:「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於濕,質黏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乾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古人取芡實創製的中藥方「水陸二仙丹」「鎖陽固精丸」「四神湯」等,至今仍廣泛使用,藥效甚佳。
芡實,俗稱雞頭米,為睡蓮科植物芡屬的乾燥成熟種仁,其性味甘平澀,歸脾腎二經,具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除濕止帶等功效,擅長治療脾腎虛損所致的下元不固諸症,如小便不禁頻多,大便易瀉溏爛、遺精滑精,白濁帶下,以及營養吸收不良等。臨床多用治於脾腎虛虧型的慢性腸炎、慢性腹瀉、慢性腎小球腎炎、胃黏膜損傷、中風後遺症、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
據現代藥理研究,芡實含有澱粉以及環肽類、多酚類、黃酮類、甾醇類、腦苷脂多糖、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等,對人體有益的豐富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腫瘤,改善血糖及脂質代謝,改善心腦血管、胃腸系統、腎臟系統健康等作用。
芡實養生尤宜中老年朋友,但仍要注意,對於食滯腹脹、尿赤便秘、口苦口臭、外感疾病、急性感染性泌尿系統疾病者,以及孕婦和生產後阻滯腹痛等,不宜。芡實較難消化,一次不要食用過多,日常調養宜少量(每日約10多粒,細嚼),常吃為佳。 作者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