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上:這間茶餐廳過往在網上甚多食客劣評,近日服務態度有改善。左下:遊客雖然坐得比較擠迫,但稱讚食品有水準。右上:冰廳女侍應對食客「手指指」強調要「最低消費」,食客未進食已「一肚氣」。右下:冰廳門口沒張貼「最低消費」告示,卻在收錢單據列出。
「服務態度提升了,我們願意再來香港!」《大公報》連續幾日推出「和氣生財」專題報道,揭發餐廳服務態度欠佳、「黑的」公然劏客,引起各界強烈反響,市民遊客紛紛表示《大公報》發揮建設作用,「應該要有更多傳媒如《大公報》一樣,多探討這類問題,才能引起業界正視和改善。」
有青年代表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希望政府、媒體、服務業聯動起來提升香港的服務水準,重塑香港「好客之都」的金漆招牌。\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易曉彤
在剛過去的聖誕長假期,由12月23日至25日,離港北上港人約99萬人次,同期訪港旅客的入境人次約47萬,要讓市民留港消費,同時吸引遊客訪港,有意見認為提供優秀的服務態度是關鍵之一,而不是讓顧客「一肚氣」。
可設的士司機獎罰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說,非常支持《大公報》揭露的士行業拒載、「劏客」現象,希望通過制度糾正這種歪風。他建議參考內地「滴滴打車」對平台司機的評價制度,配合獎罰機制,規範香港出租車司機的行為。他認為可推出服務從業員累計積分系統,分數高的得到更高工資、獎金和更多有薪假期;連續兩個月最低分的10%人員要通報、批評和辭退。
吳學明強調,政府、服務業、媒體三方應該聯動起來,真正做到獎罰分明。他非常支持政府舉辦「多謝運動」、「微笑運動」。大灣區青年總會也推出了一系列活動響應,包括與高校合作推出廣東話課程,教授新來港家庭和學生日常溝通用語。總會也聯合服務業界的一些協會,讓從業員多學習說「多謝」、「唔該」、解釋一些旅客可能不太熟悉或理解的情況,以促成消費者和服務從業員的相互包容理解。
全國青聯委員、執業律師譚雪欣大讚《大公報》「和氣生財」報道令人有共鳴,很值得政府和大眾關注,並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重塑香港「好客之都」的金漆招牌。她說自己有一次到山頂觀光後搭的士回西環,車資居然要300多元。她直指「劏客」現象破壞香港好客之都的聲譽,有些食肆追求效率卻忽略服務態度,侍應對遊客的「黑面」與「不耐煩」,經社交平台廣泛傳播,對該餐廳以至香港的聲譽都有不良影響。
倡政府發起「禮貌運動」
譚雪欣續說,由政府發起「禮貌運動」,令消費者以至遊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可有助振興旅遊業。
東區候任區議員林心亷說,《大公報》報喜亦報憂,深入探討多個服務業的待客態度問題,為政府找出社會潛在問題,盡早發現,盡早解決。他贊成推動好客文化運動,並希望政府把活動實體化,例如讓服務提供者參加考核,在政策上提供獎勵或扣稅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