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觀察/春節成聯合國假日彰顯中國軟實力\張敬偉

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聯合國除了東道國的重要法定假日外,可由聯大通過決議,把世界範圍內廣泛慶祝的節日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在當天盡量避免安排會議活動。聯合國秘書長每年都在春節發表賀辭,向中國及所有慶祝春節(農曆新年)的各國人民致以節日問候和祝福。

網絡上許多人對此感到高興,甚至笑說,春節升格為「地球節」。確實,按照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戴兵大使的說法,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不僅是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日子,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着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許多國家和地區把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除了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過中國年。每年春節,各國領導人也會向中國人和當地華人致以春節問候。

其實,春節早已是全球性節日。聯合國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給了「法定」名分,讓春節全球化更加名實相符。春節源於中國,遠播世界,是中國軟硬實力的體現。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也是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按照世界銀行報告,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連續多年維持在38%左右。所以,中國強大的綜合實力,讓中國進入全球舞台中央,成為世界各國聚焦的對象。所以,不僅中國製造讓全球刮目相看,中國文化也備受世界歡迎。從中國美食到中國節日,也都變成世界「潮品」。而且,世界已經進化到人工智能時代,數據互聯讓中國文化更容易遠播全球。中國抖音、全球TikTok,也為全球「潮人」提供了了解中國風物,欣賞中國文化的便捷載體。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其重要性不輸於西方的聖誕節。而且,相比聖誕節源於宗教,春節則來自自然。

聖誕節具有西方意識形態色彩,而且也難以擺脫宗教性質,畢竟基督教內部有分歧有戰爭,自然也和其他宗教存在衝突。現實中,西方世界也認可所謂「文明衝突」理論,也成為西方進行反恐戰爭的理論依據。因此,聖誕節作為節日沒有問題,但其宗教內涵卻會引發嚴重爭議。

春節,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內涵和典型的東方哲學意味。從闔家團圓、春聯爆竹、春節晚會、紅包守歲等現代春節習俗中,不難看到中華文明基因的傳承與創新,更能一窺中國文化符合的歷久彌新。

闔家團圓與紅包守歲,體現了中國自古而今亙古不變的重視家庭的人文精神。而且,現代人雖然不像古人那麼重視祭祀禮儀,現代人過春節依然會向先人擺上蔬果酒品,向先人匯報自己的生活狀態,希望祖先護佑幸福美滿。

這不是鬼神迷信,也不是宗教偏執,而是中國人慎重追遠、固本思源、重視親情的人文精神。春聯鞭炮,既有節日喜慶的成分,體現中國人的樂觀精神,也蘊含了古人驅逐「年獸」的傳奇,體現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戰鬥精神。當然,也是中國對自然、社會、人文的深刻認知,蘊含着中國人對苦樂年華辯證法的樸素認知和深刻理解。春節晚會,也彰顯華人普天同慶的節日氛圍。古代中國沒有現代的技術載體和傳播手段,但也通過張燈結綵的喜慶方式,營造官民同樂的節日氛圍。

春節,還是中國人宇宙觀的體現。中國先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發現四季循環的特點,從而把「年」作為一年四季的統稱,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而春天是萬物復萌的起點,雖然就有了春節。因為春節過後,就是百花盛開,麥黍等主要農作物開始返青。在農業社會裏,春節代表了開始和希望,也代表了人們祈福豐收的願景。所以,才會有「一年四季在於春」的古語。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傳承着中華文明的基因,賡續着中華文化的血脈,也是凝聚全球華人的臍帶。當春節成為聯合國假日,自然也是全球性節日。其實,即使聯合國沒有此舉,很多外國人也開始歡度中國年。畢竟,中國是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也是提振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更重要的是,中國一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始終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務實行動。因此,春節成為聯合國假日,一方面是中國硬實力使然,也彰顯中華文明的軟實力。

國際關係學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