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Citywalk系列 7/荔枝角公園 園林建築盡顯「嶺南之風」

  圖:荔枝角公園古風古韻,吸引不少人來攝影。

「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正在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展覽展出嶺南傳統建築歷史和特色,以及嶺南地區與中原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展館之外,香港這座繁華的大都市,也能尋到嶺南風情建築,這其中就包括靠近美孚新邨的荔枝角公園,園內「嶺南之風」十景,亭台樓閣、曲徑通幽,一步一景,洋溢濃郁嶺南風情,又以其古色古香的特色,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在園中打卡取景。\大公報記者  劉 毅(文、圖)

近年,文青除卻逛文創店、飲咖啡,也會享受另外一種慢生活,當他們去往一些古色古香之地,心中頓生思古之情,穿上漢服,穿梭在歷史記載或是古裝電視劇才出現的古代建築場景之中,於喧鬧中取一片寧靜之地。而隱在大型屋苑另一面的荔枝角公園,就是他們其中一個選擇,記者日前去園內一遊,便見到前來攝影取景的年輕人身影,還有對景寫生的美術生等。

亭台樓閣 一步一景

位於九龍荔枝角的填海區,美孚地鐵站A出口出發,穿過美孚新邨,眼前豁然開朗,便到了荔枝角公園入口,園區門前赫然見到一個荔枝雕塑,令人想到北宋文學家蘇軾有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公園以嶺南名果荔枝作為標誌物,彰顯了其嶺南文化之特色。

入得園中,嶺南之風撲面而來。整個園區涵蓋十景:「有鳳來儀」、「群星邀月」、「橋廊畫舫」、「月起薰來」、「觀雲逐月」、「奕亭殘局」、「溪流影月」、「北門茵綠」、「健康去屣」及「泰然自若」。布局設計,順應嶺南氣候,生活意趣和審美習慣。

不少人慕名而來,因為這裏是電視劇《宮心計》的取景地。整個園區內的建築物皆圍繞中央水池向外延伸,以院落回廊為布局。其建築特色也是採取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一步一景,盡展嶺南園林風情。

繞過入口「嶺南之風」的屏風,進東門,過偏廳,先是一個充滿嶺南建造風格的中式房屋,樓頂是典型的嶺南建築的拱頂,通花的木門,牆體上是灰塑青磚牆,內容是八仙賀壽和王侯將相的浮雕,屋中是古色古香的木椅,窗扇設計也滿是嶺南文化特色。

通過前庭,眼前開闊起來,就來到「有鳳來儀」,地上是碩大的鳳凰圖案,十分氣派。沿着軸線,峰石橫卧,所用峰石出自東英德。峰石一側的方池中有龜石雕,同類石雕可見於廣東佛山祖廟。再往前走可見到的亭台樓榭,是「橋廊畫舫」,貫穿橋樑及幾處涼亭,環抱着中央的池沼,橋廊左右開放,呼應了嶺南建築為適應亞熱帶氣候而建造的開放空間。恰逢冬季,園區有裝修工程,池中無水,卻也能讓人體會到設計之用心。

花團漸開 夜鷺掠影

從「有鳳來儀」穿過拱門即到達「群星邀月」,可見到數座小峰石,形態各異,各具態勢。區內有漏窗多處,用意洩景,避免過於侷促。三面有短廊相接,若天雨綿綿,人在廊中觀雨、聽雨,很適合文青體驗一把古代文青生活。現場可見到一組學生三三兩兩在該景點攝影,互相之間不時討論機位。

繼續前行,腳下出現的是用卵石鋪砌而成的小徑,名為「健康去屣」,人們可赤足或穿着布鞋,在卵石徑上來回步行,能刺激足底的神經反射區,促進足部血液循環。記者探訪當日,就見到有人將鞋子脫在一旁,上徑行走,現代都市人真的不放棄每一個可以探尋健康生活的機會。

沿着「健康去屣」直行數步,是「嶺南之風」頗為詩情畫意的景點「月起薰來」,這座中式建築由多個涼亭組成,其建造特點有別於江南園林的點景式格局,而是將建築主體與庭院、回廊串聯在一起,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在景中,會忘卻此處是以大型屋苑為標誌的人潮旺區,內心古樸寧謐。再住西走便是較為空曠的小徑和其他景點,但因為有些景點尚在維護之中,不得盡去,只待來日。

離開「嶺南之風」,荔枝角公園內的植被蓊蓊鬱鬱,花團已漸次開,一片錦繡,正適合愛花一族的觀賞。而靠近美孚站D出口的荔枝角公園一隅,還有一處中式庭院,涼亭、湖水一應俱全,水中是「魚戲蓮葉間」,就連燈柱也是仿照古風設計,有意境美。

入得黃昏,園中開始多了上班族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園中夜跑的人群,園內也不乏各類運動場,而到了夜間,園內也不是一團烏黑,燈光照亮建築,也是方便了喜愛夜晚遊公園之人,雖然不似白日看得真切,然而萬籟俱寂之時,有夜鷺自水中飛過,心底生出的也是「驚起一灘鷗鷺」的詩意。

前往方法:港鐵美孚站D出口,再轉左,經過橋下的行人通道,進入荔枝角公園範圍。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