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古文日常/規律生活\米哈

說到規律生活,大家可能會想到千篇一律的僵化時間表,而有趣的是,不少思想家都樂於過着極度規律的日常。其中,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可算是佼佼者。

四十歲後的康德,每天五時起床,然後喝茶、準備教材;七點到十一點是講課時間,之後是午餐、餐後散步、散步途中找朋友,最後回家工作與寫作,並在晚上十時準時就寢。

如此規律生活,未必適合所有人,但我又想:若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實在也不是容易的事。康德之可以早上五時起床,關鍵是他十時正已經上床去睡,而如果我們平常加班到晚上八時才回到家,接下來晚餐、洗澡、看一看手機或電視,一個不留神,可能已到深夜。

就算我們不談作息,只談生活與工作任務的排程,這也很難做到如康德一般的規律。首先,我們可能要在起床後處理家人的各類需求,而上班後,上司、同事,以至下屬,都會無時無刻地來打斷我們的日程。

因此,今時今日的所謂規律生活,或者需要一個更有彈性的定義。那就是盡量為自己的生活制定「條件與指定行為的連結」。這是什麼意思呢?

假設你的目標是學習外語,但你沒有辦法安排到固定的學習時間,那麼你便可以將「學習外語」連結到一些必然會發生的「條件」,如上下班。於是,只要是通勤時間,無論是一天當中的哪個時分秒,你應該規律的把握機會取出教材、學習外語。

從自律到習慣,久而久之,你一上車便會自動去學習。這就是條件反射,而這也是不少創作人的生活小秘密。舉例,歐陽修便提出了著名的「三上說」,他寫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換言之,歐陽修建立了「寫作」與「三上」的條件連結,只要他在馬背上、枕頭上、廁座上,便自自然然啟動了寫作模式,而點子、文字、才氣則油然而生。這不是神話,而是實用的生活學。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