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話你知/「飛帖」拜年

大約從宋代開始,流行以「飛帖」拜年。主人派遣僕人投紅單刺,送到親戚朋友家,自己並不親往;對方答拜也是派遣僕人前往。同時,在自己家門上黏上紅紙袋,用以接收別人送來的拜帖,上署「接福」代替門僮接收。古人的名刺相當於如今的名片,紅單刺好比如今的賀年片,而隔空「飛帖」,神似電子化今天的短訊拜年、微信拜年,其間發生的張冠李戴的笑話,也跟微信拜年的烏龍差不多。南宋周密《癸辛雜識》記載:沈公子遣僕人送刺至吳四文家,吳四文打開看看,都是沈公子給親朋故舊的飛帖。於是他惡作劇,賞該僕人酒將其喝暈,悄悄換上自己的飛帖。該僕並未發覺,依然接下去挨家挨戶派送,其主人的帖根本就沒送出去。

因為飛帖既可偷懶又不影響寒暄,為越來越多人所採用。明代文徵明《拜年》詩說:「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有的素無往還,甚至見了面連招呼都不打的,也送去飛帖。反正禮多人不怪。明末清初學者、蘇州人尤侗《艮齋雜記》稱:拜年之風,有帖到而人不到者,無論識與不識,望門投帖,賓主不相見,登簿而已。別看這是虛與應酬,還有人以多為榮,認為這說明自己人緣好。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