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之下,又有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年俗而論,拜年、祭祖、貼春聯、張燈結綵、燃放鞭炮、走親訪友等等,是全國各地共同的年俗;「年卅行花街」,是包括廣府、香港在內的嶺南地區的年俗;黃大仙祠拜神祈福,是香港及附近地方的年俗;看風雲、稱水(秤水),是舊時江南年俗;遞如意,是清宮年俗,民間百姓一般玩不起。本文重點與讀者諸君分享影響至今的幾種年俗。\姜舜源(文、圖)
歲朝、掛喜神,
開門、發飛帖
從《尚書》開始,元旦(指正月初一)稱為「歲朝」,意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潔履,相見送上吉祥的祝福,並舉百果互贈,稱為「開口果子」。
敬天、祭祖是過年重頭戲。各家各戶懸神軸於堂中,陳設几案,點燃香燭,拜祭天地、祖先,請天地、祖先保佑新年裏風調雨順、全家安康。除在宗祠祭祀祖先的神主牌位,江南人家還在家中正堂懸掛祖先的畫像,稱為掛喜神、拜喜神。供上香燭、茶果、粉丸、糍糕等過年的食品,家長整肅衣冠,率妻子兒女跪拜,至親好友來拜年時,也會參拜主人家的祖先。畫像一般是除夕懸掛,正月初三日或初五日收起,最晚到過了元宵。相傳祖先一年中只在過年時回家一趟,有詩云:「若非除夜何能見,才過元宵不可留。」
子時一過,新年開始,家中晚輩給長輩拜年,然後燃放開門爆仗三響,打開院門。除夕也燃放封門爆仗。北宋王安石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第一句說除夕夜闌,燃放封門爆仗;第二句說子夜進入新一年,一家人圍坐喝中草藥屠蘇酒守歲。
開門之後,家長或家中長子率子弟們,依血緣關係的遠近,到叔伯等親屬家拜年;而這家的主人則在家中率卑幼到門口,迎接鄰族戚友前來拜年。如果是家中主人年事已高,也可以只派遣子弟代表自己出去拜年。總之,在這歡樂吉祥的歲朝,人人都喜氣洋洋,熱情友好,鄰里之間即使平日並無交往,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往往是在門首放上一張「門簿」,上面寫着家族姓名、字、號,類似如今的名片,其用意是告訴此家主:我來過了。這一天鮮衣炫路,飛轎生風,靜巷幽坊,也成鬧市。不少人從早跑到黑,謂之「拜夜節」;初一拜不完初二接着拜,一直可以到元宵「拜燈節」,民間開玩笑說:「有心拜節,寒食未遲。」
打春、看風雲,
秤水、傳坐酒
中國人把春節視作真正的過大年,不但是因為文化傳統,還有季節等科學原因。位處北半球溫帶、亞熱帶的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直到陽曆1月小寒、大寒兩個節氣過後,才逐漸冬盡春來。一早進化到農耕文明的中國人,一向有先勞作後休息的勤勞習慣,春天播種,歷經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完結。
傳統新年前後,是陽曆2月4、5號的立春。各地都舉行「打春」儀式,各家各戶競相以麻麥米豆拋打春牛,讓休閒了一冬的牛吃飽吃好,準備投入春耕。清光緒三年(1877年),順天府按例向皇宮進獻《勾芒神圖》,也稱《春牛圖》。勾芒是中國傳統文化裏春之神,代表着青春,所以圖中作一着青衣的牧童;此年為丁丑年,在五行裏丁屬火,故牛頭作紅色,丑屬土,故牛身作黃色。
即使完全放飛的過年期間,人們也不忘正業。大年一早第一件事是「看風雲」,用以預測一年的田事。比如有江南農諺說:「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自初一到十二日,每天「秤水」。以瓶汲取江水,秤其輕重,預測一年中水旱。水重則會有大水,水輕則乾旱。
春節期間各地主要娛樂活動,一是年節酒。元旦過後,親戚朋友們相互邀請聚會飲酒,至十五日元宵節而止,俗稱年節酒。唐時長安號稱「傳坐酒」。宋代范致明《岳陽風土記》稱,自元日獻歲開始鄰里相互宴飲,至十二日始罷。明代詩人顧清詠傳坐酒說:「茗椀酒杯皆可意,好將新歲作傳生。」清乾隆時蘇州人范來宗《留客》詩云:「登門即去偶登堂,或是知心或遠方。栢酒初開排日飲,辛盤速出隔年藏。老饕饜飫情忘倦,大戶流連態怕狂。沿習鄉風最真率,五侯鯖遜一鍋香。」清中期《常昭合志》記載江南元旦後,親朋交互宴請,沿襲飲屠蘇酒之義,佐以茶點,名為挑瓣茶。有時也未必喝大酒,也有淺嘗輒止,坐一會就走的。清中期吳穀人指出:新年家設酒餚延客,三五行即辭出,亦有盡醉而歸者。二是逛廟會。諸叢林各建歲醮,士女遊玩琳宮梵宇,或燒香答願。自此翩翩徵逐,無論遠近,隨意所之。
破五、燒利市,
年卅行花街
清嘉慶道光時江南學者顧祿《清嘉錄》,全面記錄江南地區年俗。年前臘月開始準備並拉開過年序幕。包括:跳灶王、跳鍾馗、臘八粥、年糕、冷肉(祭山豬)、送曆本、叫火燭、打埃塵、過年盤龍饅頭、廿四夜送灶、燈掛掛錠、冬青柏枝、口數粥、接玉皇、燒松盆、照田財、送年盤、年物、年市、上年墳;年夜飯、安樂菜、煖鍋、壓歲盤(壓歲錢、壓歲果子)、辭年、守歲、守歲燭;老虎栢子花、過年鞋、門神、神荼鬱壘(鍾進士)、歡樂圖、春聯、封井、接灶、祭床神、牚門炭、節節高、富貴弗斷頭、年飯(萬年糧米)、畫米囤、聽響卜、叛花、節帳;小年夜、大年夜。正月初一:歲朝、掛喜神、上年墳、拜年、飛帖、開門爆仗、歡喜團、黃連頭叫雞。正月裏還有行春、打春、拜春、拜牌、看風雲、秤水、新年、燒十廟香、山川壇迎喜、狀元籌、陞官圖、年節酒、小年朝、接路頭、開市、七人八穀九天十地、看參星、齋天、祭猛將、點灶燈、爆孛婁、春餅、圓子油䭔、燈市、走三橋、放煙火、鬧元宵、打燈謎、三官素、接坑三姑娘、百草靈、驗水錶、燈節等。
北京、蘇州、廣州、香港等大城市年俗有顯著的商業元素。北京等地正月初五日「破五」,很多城市初五祀五路神,懸旌返肆,商家「開市」做生意,有的地方還燒利市。
廣州被譽為「花城」,今廣州城西部芳村區的花埭花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及南漢時已馳名全國,隨着唐宋海上絲路發展,廣州海外貿易口岸繁榮,鮮花市場也興旺起來。一年一度的歲暮花市,大致在1860年代的清同治時期形成,時人徐澄溥《歲暮雜詩》:「雙門(雙門底)花市走幢幢,滿插籮筐大樹穠。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個倒懸鐘。」宣統時梁鼎芬修《番禺縣續志》記載:「花市在藩署(省政府)前,歲除尤盛。」稍後張心泰《粵海小識》稱:「每屆年暮,廣州城內賣吊鐘花與水仙花成市,如雲如霞,大家小戶,售供坐几,以娛歲華。」如今廣州傳統迎春花市一般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開始,歷時3天,延遲到初一凌晨兩點鐘收市。中心花市仍在西湖路、教育路一帶,另有五六個花市。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