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經濟把脈/大灣區發展 金融業機遇多\中銀香港區域經濟研究處主管 彭 湃

  圖: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港人往來兩地更方便快捷,跨境電子支付方式也在不斷普及和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發布實施五周年,大灣區「9+2」城市加速協同發展,成績斐然。其中,大灣區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要素跨境流動更加順暢,「一個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深港穗城市群的創新指標排名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在大灣區建設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既是參與者、貢獻者,亦是受益者。未來,香港應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等重要領域的建設,主動捕捉大灣區發展機遇,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實現自身經濟多元化發展。

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增

政策層面,以《綱要》為綱領性文件,國家、省市政府、監管機構等層面相繼出台了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河套規劃、大灣區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等一批支持性政策及舉措。大灣區「1+N+X」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為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產業多元化、對外高質量開放和國際化發展增加制度性保障。

經濟規模方面,截至2022年,大灣區整體經濟規模約為1.94萬億美元,約為2018年整體經濟規模的1.2倍,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11%,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排名前十;大灣區人均GDP達到2.25萬美元,約為2018年的1.15倍。大灣區總人口也從2018年的8300多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8600多萬人。

民生方面,「一個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大批基建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新路橋、新口岸開通,港人往來兩地更加方便快捷。每年吸引大量港人到廣東旅遊、工作或生活。同時,港版電子支付工具WeChat Pay HK、Alipay HK、BoC Pay等的應用場景已延伸至大灣區內地城市,跨境電子支付方式也在不斷普及和完善。2023年,港人在深圳以非現金支付交易合計超過3500萬筆,金額超過8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分別增長2.22倍和71%。

跨境金融方面,「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等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出台並完善,大灣區資本市場欣欣向榮。據統計,「深港通」2024年1月的日均買入成交金額接近人民幣370億元,賣出成交金額接近人民幣340億元;2023年12月,「債券通」北向通交易額達人民幣6700多億元,六年升幅約21倍;2023年年底「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達6.9萬人,跨境匯劃金額累積達人民幣128億元。此外,「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於去年6月正式在香港推出,不斷增強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

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首先,香港應繼續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機制,構建大灣區統一標準,促進區內融合發展。香港可發揮自身在國際規則、規則標準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和價值,緊貼大灣區共同的發展需求,攜手粵澳共建共用統一的「灣區標準」,推進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和進一步互聯互通。從行為規範層面促進大灣區內產業間、城市間、區域間的協同合作發展,形成發展共識,助力打破粵港澳三地合作發展壁壘,推進技術成果的專利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共同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其次,積極擴展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離岸人民幣市場經過十多年發展已建立了一定基礎,並形成以香港為全球業務樞紐,以倫敦、新加坡為重要支撐,以其他設有人民幣清算行的地區為關鍵節點的網狀分布格局,並產生交叉輻射效應。未來,香港應繼續將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持續提升資金池規模、市場深度及產品廣度,進一步增強使用人民幣市場主體的積聚效應,積極參與人民幣國際使用試點工作。

最後,發揮香港作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及「一帶一路」倡議超級聯繫人的作用,推動大灣區企業「走出去」,助力國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時,努力成為新興市場投融資中心,吸引更多具有經濟發展潛力的東南亞、中東地區國家及其他新興經濟體企業來香港上市及發債融資,以及新興經濟體長線資金投資香港市場。針對大灣區企業在融資、會計、基建籌劃、設計、建築和管理、保險和風險管理、法律以及爭議解決等方面的區域發展需求,提供全面解決方案,並推動香港資本市場的資金來源多元化發展,為各國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共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