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三顆栗子\胡一峰

友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地點是上海魯迅公園,只見三顆栗子工整供於先生墓前,正好壓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石牌的魯、迅、墓三個字底邊上,好似三枚古樸的銅釘。照片是友人的學生祭拜先生後拍的,很有幾分行為藝術的味道。衛道者或以為不敬,但先生泉下有知,或許會寬容地一笑吧,對於青年,他一貫是寬容的。這大概也是他對人性和民族劣根性解剖最透徹,對人和民族之未來又抱定信心的根由所在。魯迅先生在當年最受青年擁戴,在今日的網絡上也為青年喜愛,許多網友尊之為高端「嘴替」。能說出幾代年輕人的心聲,不僅由於他思想的深刻,而且因為深刻得親切。

去年年底,我在北京看了小劇場話劇《先生來了》。劇場不大,觀眾不算太多,但老中青皆有,應該都是或曾是迷過魯迅的青年。戲中,來自昆明的幾位年輕演員把魯迅小說裏的孔乙己、阿Q、楊二嫂、閏土等一一請上了台,當然還有魯迅自己。戲外的敘述與戲內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串起了魯迅的前半生,展示了這位文學巨匠和他的文學、思想獨特的魅力。

類似的「魯迅戲」我還看過氣派恢宏的曲劇《魯鎮》,用的是把魯迅文本打碎重組的手法,另有一番風味。讀經典,不出「我注」與「注我」兩種讀法,六經如是,魯迅亦然。與六經相比,魯迅更切近,注法更多而有趣味,尤能激發年輕人「二創」之雅興。友人的學生以三顆栗子上供,亦是注法或「二創」之一種。

和魯迅一樣成為「二創」熱門的文化名人,至少還有蘇東坡,除了詩文書法、壯遊四海以及經典的紅燒肉,豐富的生活情趣極大打動了當代人的心,每有蘇氏展覽,多是一票難求,與其說去看藝術不如說去看人生。像東坡那樣生活,像魯迅那樣思考,該是多麼有範兒啊,而這不是別的,正是我們文化裏最精粹最生機勃勃的部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