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4全國兩會/透視 新質生產力❹/香港發展Web3.0 帶動新質生產力

  圖:(左至右)曹建農表示,新質生產力主要是圍繞數字,着重經濟數字轉型。新質生產力涉及邊緣運算及人工智能的發展。香港科技產業對學生甚具吸引力。

國家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香港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歷史積澱、基礎條件、獨特優勢和現實需要,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大公報》專訪學者全面闡釋新質生產力的涵義,探討香港有何優勢,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曹建農教授表示,新質生產力包含數字經濟最基礎層面,各企業如能做到數字化管理,憑着本港在第三代互聯網Web3.0的發展、相關研究的優勢及政策保障,形成大數據後,便可把各產業不互通的「孤島」連結及打通,從而將本港新質生產力做大做強。\大公報記者 余 風

「新質生產力涉及新基建,即新型基礎建設、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Big Data),也就是現在的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及人工智能(AI)的發展。」研究人工智能的曹建農以多年經驗分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

他解釋,新質生產力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底層新型的計算、基礎設施(Computing infrastructure),包括雲計算平台(Cloud computing platform),再加上AI的傳遞。然而,他坦言相關概念最近一、兩年才在本港開始,特區政府早前提出建立新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他認為十分重要,而有關AI大數據的分析及應用,都是建立在底層的基礎設施平台上。

開發金融App 強化港優勢

近期本港發展成為第三代互聯網Web3.0樞紐的目標清晰,曹建農指出,相關政策將帶動本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他解釋Web3.0帶來的基礎設施是新型的,例如現時使用的雲設施多數由平台公司來運行,相關公司可以掌控客戶存於平台上所有的數據。但Web3.0將不再是如此中心化的平台,「就是去中心化,對底下的新質生產力也就有需求,傳統中心化的雲計算就會改進,變成現在的邊緣計算。」

曹建農指出,邊緣計算是一種網絡運算架構,運算過程盡可能靠近資料來源以減少延遲和頻寬使用,並向去中心化的平台發展。

「特區政府支持這方面研究,支持Web3.0發展的政策,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一些優勢。」曹建農提到,新質生產力其中是發展數字經濟,並需靠Web3.0協助,由其生成的應用程式(App)便是去中心化及開放的,加上香港長期有相關政策保障,將會得到較好的發展。他以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為例子說明,當中會開發一些金融的App,相關App便會因為金融業內的開放政策,在使用時更便利,為本港帶來一定優勢。

此外,曹建農指出本港另一優勢還有研究,不少大學裏研究人工智能,當中包括車輛內的電腦及邊緣運算方面,相關研究在本港都較為領先。他同時又指出,雖然本港研究方面做得出色,可是後續的發展欠缺硬件支持,「香港起步較晚,現時主要是內地的大公司在這邊(香港)布局,提供硬件平台,如雲(計算)服務等。」

曹建農鼓勵香港發展成為Web3.0的中心同時,亦希望設置虛擬資產中心,並希望在去中心化的計算設施上,大力支持大學裏邊緣計算的研究。

為AI及綠色產業帶來效益

曹建農又提到,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主要是圍繞數字,着重經濟數字轉型,例如雲計算技術,當中包括大數據、AI及綠色產業,而綠色產業主要藉着科技,以綠色生產機制在資源使用上節約及減少污染的產業。曹建農指出,相關的技術若能做大做廣,全面投入數字型經濟,對普羅大眾將帶來裨益。

他表示,首先需將現行運營的基礎設施全面數字化,他形容各機構多年來建立的資訊系統猶如一座座「孤島」,沒有連接,亦不互通,故必須設法將其打通,相關數據才可互換,及後才能將系統內的資料傳送,達到新型的經濟效果,這才是真正使用到AI功能,惟他預計相關層次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慢慢地轉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