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不必大驚小怪 但要積極應變

復活節長假期,大批市民出境旅遊。長假首日,各口岸出入境人次達116萬,其中70萬是出境的香港居民,幾乎達到香港人口的十分之一。有傳媒以「人口大遷徙」、「香港空城」來形容。其實,復活節假期向來是港人出境高峰期,沒必要大驚小怪。當然,從中可以看到一些問題和挑戰,香港要不斷提升整體吸引力和競爭力,而不是一味打價格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全盤謀劃。

每逢節假日,港人都會大量出遊。復活節與清明節時間接近,不少人乘機多請幾天假,「自製」長假期。翻看過去的紀錄就知道,復活節出入境人次呈逐年上升之勢,各出入境口岸都是人流滾滾。譬如,在2013年的復活節及清明節期間,共有938萬人次出入境。2019年的復活節,首日錄得120萬人次出入境,這是疫前的一項新紀錄。

去年初香港全面復常後,旅遊業再次活躍。去年復活節期間,也有大量港人外遊。但因其時復常不久,不少人對疫情尚心有餘悸,故在出境方面顯得相對謹慎,「報復式」反彈的一幕並未出現。今年就不同了,沒有了疫情顧慮,復活節假期出遊恢復了昔日常態。不過,就單日出入境人次而言,今年只是接近疫前的規模。有傳媒在報道出入境人次時所用的字眼是「一再創下疫後新紀錄」,其實也是反映今次復活節出境熱潮是近年新高,並非歷史新高。

人們對復活節「香港空城」的感覺特別強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地並無相關假期,這和其他節日期間的遊客「雙向奔赴」有了明顯反差。特別是,香港疫後每個行業的復甦情況不盡相同,部分行業對旅遊業的依賴度較高。目前訪港遊客規模相比疫前尚有一段距離,而港人外遊情況卻已經恢復舊觀,港人出境多而遊客入境少,部分行業自然受影響。

但換一個角度看,港人在節假日回內地旅遊,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性價比,二是交通便捷。香港是高收入的地方,在香港賺錢,到其他低消費的地方旅遊散心,這其實也算得上是港人的一種福利。隨着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一小時生活圈」已經形成,未來將有更多港人北上就學、工作、生活及安老,節假日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轉一圈越來越平常,這何嘗不是提升獲得感、幸福感的體現?

當然,大家以平常心看待港人出境熱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訪港,盡可能縮小「出」與「入」的差距。市場在改變,旅遊消費模式也隨之改變,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香港必須全力提升服務質素、優化旅遊體驗,加強競爭力。事實上,香港營商成本高昂,在價格方面難以同周邊其他城市競爭。香港打不起價格戰,不可能照抄其他地方的吸客模式,而是要揚長避短,比質素、比特色,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方面狠下功夫。

特區政府已經看到旅遊市場的變化,正在積極應變,推出不少措施。發展盛事經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80多項盛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指出,過去一周有多項金融盛事,匯聚過千位全球的政商領袖、高資產淨值人士和資產擁有人,而「藝術三月」的活動亦吸引數以萬計的市民和遊客參加,均有利於吸引更多商務活動和旅遊消費。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據估算,每150萬名遊客可為香港帶來約30億元收益,為不同行業創造積極正面的環境和氣氛。香港在想方設法增加遊客數量的同時,以大型盛事吸引高端客,大有可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