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垃圾收費先行先試 認真務實科學決策

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昨日開始在全港14個處所啟動,涵蓋政府大樓、公私營住宅、商場、食肆以及安老院舍,所有試點會免費獲得指定膠袋和標籤。特區政府表明,希望通過「先行先試」計劃聆聽市民聲音,了解實際運作中的困難,視乎結果再作下一步部署,這是實事求是的做法。事實上,有關政策影響千家萬戶,必須審慎處理。

世界上不少地方已實施垃圾收費政策,而取得良好效果的地方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垃圾分類和回收等配套措施方面做得好,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香港推動垃圾收費一波三折,癥結在兩大方面:一是準備工夫不足,包括至今未做好垃圾分類和回收、未有足夠的廚餘收集箱等,一些「三無大廈」沒有垃圾桶,結果樓梯後巷遍布垃圾;二是香港住宅空間普遍狹窄,基層居民生活壓力大,垃圾收費對他們來說有「陳義過高」之嫌。過往有關部門對這些實際困難估計不足,前些年匆匆推動有關政策,結果是欲速則不達。

特區政府早前第二度押後有關政策實施時間,是面對現實下的務實決定,也是尊重民意的體現。通過「先行先試」計劃,特區政府可以實地觀察運行過程的難點和堵點所在,總結經驗。同時也要看到,「先行先試」畢竟屬於試驗性質,至少存在三點「先天不足」。包括:全港試點數量有限,範圍太小,試驗結果的代表性不高;計劃採取自願原則,試點的居民未必百分之百的參與,參照效果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所有試點獲免費派發膠袋和標籤,這是沒有成本的,一旦落實付費,那完全是另外一種情境。

特區政府承認,「先行先試」與實際情況不同,但希望盡量模擬實際情況。事實上,現時全港屋邨的廚餘機只有約300至400部,要在八月前為所有屋邨裝好廚餘機,並非易事。早前有報道稱,指定垃圾袋生產進度跟不上。更何況,大眾接受程度、營商環境等,都是未知之數。特區政府計劃在今年5月至6月份,到立法會交代試驗結果。而對於收費計劃是否在八月如期落實,特區政府的態度相當謹慎,有關官員表明會視乎結果再作部署,這為未來的政策調整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有助於紓緩社會上的焦慮情緒。

說到底,垃圾收費政策的目標不是收費,不是所謂「增加庫房收入」、「減少赤字」,而是為了減少垃圾,優化市民的生活空間。然而,由於香港10多年前推動膠袋收費政策的效果未符預期,垃圾收費政策也一路伴着爭議而來。直至今日,社會上對有關政策「擾民」、「沒有實際效果」的質疑聲不斷,要求停止有關政策的呼聲也沒有停息。對特區政府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通過「先行先試」,拿到具體數據,用事實說話。有人建議,特區政府在試行10天或半個月後就應該進行檢討,增加透明度,有利科學決策。

「先行先試」結果如何,目前言之尚早。如果進展理想,數據具說服力,自然為大家所樂見。但萬一事與願違,事實證明香港在很多配套方面仍未能準備就緒,那就要及時調整優化。爭取最好的結果,同時要做最壞的打算,特區政府需要兩手準備,再行定奪。

好的動機未必出現好的結果,這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特區政府既要積極有為,更要科學作為,善作善成。歸根究柢,輿論質疑的是現階段全面收費政策在香港是否可行,而不是質疑環保大原則。有道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全社會同心協力之下,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到有效減少垃圾、促進環保的可行之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