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園/「四大名注」\蓬山

除了四大名著,還有「四大名注」,即裴松之《三國志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幾部「名注」,博於史料,善於闡發,訂正訛誤,歷經千百年,已經成為與原著不可分割的傳世經典,被後世譽為註疏之典範。

以《水經》為例,這部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全書僅一萬餘字,記載比較簡略。酈道元的《水經注》全書共四十卷,達三十萬餘字,不僅詳盡介紹了河流水系的地理情況,且兼收並蓄了與之相關的風土人情、歌謠諺語、經濟物產,且文筆絢爛多姿,令這本《注》不僅彪炳科學史,在文學史上征服了一代代文豪大家。

比如書中寫長江三峽:「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讀完這段,是不是覺得李白那「朝辭白帝彩雲間……」有些取巧了?

蘇東坡也被酈道元「圈粉」,自稱:「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這裏的《水經》,指的就是《水經注》。那「大江東去」的雄壯,「凌萬頃之茫然」的豪情,不能不說有《水經注》的啟蒙之功。及至現代,胡適用後半生的二十年之功,又來為《水經注》做註。這就是「名注」的魅力。

如今各種「注」堪稱氾濫。拿出一本古書,東拼西湊加上資料,就堂而皇之出版。常識性的東西,拚命加註釋。深奧、晦澀的典故、名詞,讀者期待釋疑解惑,卻是視而不見。大概率,註者自己也模棱兩可,索性裝聾作啞,以免露怯。日前翻到一本《世說新語譯註》,將「看」註釋為「探望」,「諮」註釋為「詢問」。這種「注」,實乃「注水」之「注」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