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生在線/雙親\伍春軒

立夏送春去,踏入五月,忙着為母親及岳母祝壽,之後又一起慶祝母親節,母親節後很快六月又逢父親節。這些源自西方的節日,在香港大家早已習以為常,更何況我們中國人也非常重視孝道,大多極之樂意為雙親節隆而重之慶祝一番。也為相約爸媽歡聚,贈送禮物給雙親多創造了一個機會吧。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相信你我都會銘記一生。一位教育學家曾做過研究,結果顯示孩子最初的偶像就是他們的父母,可想而知雙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父親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上海,成長於一個推崇傳統中華禮教的大家庭,耳聞目濡皆是忠孝節悌詩書禮學,入學前祖母教他認方塊字並手把手地用毛筆寫大字。當時祖母娘家在南市區,附近有座文廟是祖母時常帶父親去的地方。孔聖人之儒家思想,學說教誨,父親老早就常記心頭。數十年後在港事業有成,不忘回鄉捐獻孔子銅像於文廟。父親從小愛好文學,長期持續作文、記日記、寫信等。年輕時他編寫一本「格言錄」,頁首寫着:是生活所生,為生活而活。他在十兄弟姐妹中雖然排行第四,但卻常常順着哥哥姐姐,帶着弟弟妹妹一起孝敬爸媽等長輩。他曾寫道,任小輩如何孝順長輩,都不及長輩對小輩愛的一半。在學校或社區,父親也是一個活躍分子,他喜歡結交,喜歡運動,尤其是打籃球,籃球更使他締結了一生美好姻緣。

比父親年輕兩歲的母親出生在徐州,戰爭時期隨外公一路南下,最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安頓下來。母親自小文靜內向愛讀書,於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初入學體質一般,外公便將她送去學游泳,想不到青少年時期便脫穎而出,更得到當年訪華的匈牙利國家隊游泳教練賞識指點。後來母親為了學業放棄了游泳,考入區內一間較好的高中,此時父親是高她二級的學長。學弟學妹們都認識父親這位球藝出眾的學長,並常在各樓層教室外的走廊為球場上的競技健兒歡呼喝彩。唯父親當時並不認識母親。

數年後,大部分年輕人都於社區待業,在街道辦的組織下父親帶領的男子籃球隊在區內區外南征北戰,取得不俗的成績。於是街道馬上又組織了女子籃球隊,並由父親出任主教練。新女籃來了一位首次訓練因事遲到球員,我的母親。那一年,雙親正式互相認識了。

歲月匆匆一甲子,夢裏夢外皆前事。看着眼前陳舊泛黃的黑白相片,年輕的父親笑得開懷,母親相對含蓄。他們衣着樸素,背景是他們後來曾一起下鄉勞動的長興島農場。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裏,前人經歷的都是我們這一代無法接觸與想像的,那個專屬於他們的年輕時代,有美好、有艱辛、有歡笑也有哭泣……沒有雙親的付出、養育及教導,何來我們呢?如今當自己也為人父母時,又該如何教好孩兒,同時更要回報父母呢?現在筆者深感慶幸的是母親節仍可攜家小相約弟弟一家與媽媽飲茶歡聚,父親節則只能斟滿一杯黃酒遙祝天上的爸爸一切安好,保佑媽媽安康,勿念不孝子。

此時收音機傳來近日香港一套叫好又叫座之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片尾曲《風的形狀》:

乘着那風的幻想

離別的故事

散落途上

凝望那天高地廣

沿路寫下我

長夜裏看守什麼

才值得你為曙光

為明日嚮往

儘管會不安……

聽着大氣電波傳來的歌聲,想着這道不完的雙親故事,還有那訴不盡的孝道情思。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