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回溯古絲路民族融合 《五星出東方》展現中原西域樂舞

  圖:春君勸說奉、建特和解的三人舞詼諧幽默。

藉着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織錦護臂的啟發,總導演王舸與其創作團隊精心構思的大型舞劇《五星出東方》自2021年6月在北京首演迄今,已演出近百場。

這齣別具歷史穿越感的舞劇,體現了一眾創作人員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嚴謹地考察相關史料,並糅合了很多中國元素,包括古典舞、民間舞、新疆及西域民族舞……在舞台上活現漢代從長安到西域,漢族跟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交往。\劉玉華

負責編劇的許銳談及靈感來源時表示,出土文物中除了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篆體漢字的織錦護臂外,還發現了一片漢代木簡,上寫着「奉謹以琅玕——致問春君,幸毋相忘。」意謂:奉把美好的玉石(琅玕)送贈春君作問候,幸好伊人沒有忘記他。

由是,許銳決定塑造劇中的男主角為漢朝戍邊將領,臂上繫有御賜的織錦護臂,他就是奉。女主角則設定為西域精絕古國公主,芳名春君。再加上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的角色。

阿雲嘎譚維維合唱主題曲

此外,創作團隊前赴考察尼雅遺址的時候,面對沙丘上的殘垣斷壁,深感時間長河裏湮沒的歷史痕跡強大的震撼力。隨後,他們又到和田博物館參觀,看到當時很多的服飾、用品,色彩樣式均非常漂亮。

在這樣的基礎上,許銳結合異國風格與歷史,編創舞劇的故事大綱:奉、春君跟建特在精絕國相遇,初時敵對抗爭,拚個你死我活,後經歷連串處境,漸漸地相互了解,發展出深厚的情誼;奉與春君也互生情愫。

全劇以考古隊感慨悠久歷史的古絲路上,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作序幕,引領觀眾回望過去,親臨其境地感受眾多劇中人物的遭遇。至尾聲,大家再度穿越時空返回現代,對曾發生的情景,心生無限感觸。

該劇原創主題曲《毋相忘》,由阿雲嘎搭檔女歌手譚維維合唱,辭簡情長,旋律優美感人,把男女主角的思念情懷傾吐無遺。

用喜劇表現民族團結

整個舞劇採用喜劇的表現手法呈現民族團結的歷史主題,稱得上是極為創新的做法。

王舸指出:故事情節的處理都是帶有喜劇,甚至帶有荒誕的方式,讓原本厚重的歷史題材,變得輕鬆,令觀眾更容易感受到人物關係的變化、成長,更能理解箇中不管是個人層面的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繫。與此同時,傳遞舞劇所蘊含的正能量和民族共融的思想精神時,會變得更易懂清晰,《五星出東方》才能達到真正地走進觀眾的內心世界、感動大家的預期效果。

他強調說:「我們就是從兩幫人遇到一塊兒,在精絕城發生的小事情,當時各民族的生活狀況,表現他們從仇恨到愛到犧牲的轉變。其實,我覺得這還是個大愛的主題。」

飾演男主角奉的舞蹈員羅昱文分享其體會謂:這個角色是個大將軍,有責任感、擔當感。因劇情的關係,他又會變得稍為有點喜劇感,展現出人物多面的性格。他不單只會保衛國家。除了大情懷外,他也有自己的小情懷,最後再回到壯烈的情懷。

舞步姿態參考史料

《五星出東方》連場風格迥異的舞蹈,教人目不暇給。王舸參考文物、壁畫、雕塑等史料作為舞步姿態的原型,三位主要人物的造型、體態動律因應其身份、地域、民族的差別,舉手投足時均各具鮮明的個性。譬如說,建特和奉的爭鬥雙人舞表現出制服仇敵的果敢決心。奉跟春君的兩段雙人舞,則流露他倆初相識,後來臨危惜別的複雜心情。此外,春君勸說奉、建特和解的三人舞詼諧幽默。三位僧人的「拉架舞」則活潑調皮。群舞場面的集市雜耍舞、洗澡舞、吃瓜舞等,既惹笑又不失民風民俗舞蹈的融洽互動。

上半場春君與眾女舞者手托着蓮花燈表演的「燈舞」,舞姿動律結合龜茲壁畫的伎樂天人姿態及新疆和田地區的民間舞編排而成。舞蹈員們體態婀娜多姿,伴隨着樂曲翩躚起舞,加上她們嬌美的「移頸」動作,格外凸顯西域的樂舞風情。

下半場的女子集體舞「錦繡」,人物造型、服飾參照西安漢陽陵出土的漢代木俑形象,舞蹈員造型復原漢代仕女的姿態,肢體動作因應裝束的特殊設計,運用大量的「甩袖」舞姿。對比「燈舞」截然不同的韻律動作,「錦繡」愈發能彰顯中原國度的文化內涵,予人難忘的印象。

主創團隊成員全是經驗豐富的專才,他們在燈光、舞美、道具的運用,以及多媒體場景的調動,匠心獨運,既切合舞劇主題和歷史時代,又給觀眾帶來新奇的感受。其中為《五星出東方》作曲的楊帆、設計服裝的陽東霖和負責造型設計的賈雷,先前曾攜手合作替韓真、周莉亞編排的獲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2018年首演)撰寫配樂,構思服裝及人物造型,創作成果備受好評。陽東霖與賈雷又為韓真、周莉亞編導的另一齣獲獎舞劇《沙灣往事》(2017年曾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設計服裝及人物造型,同樣獲得讚賞。

作者按:北京歌劇舞劇院於6月7至8日晚上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公演舞劇《五星出東方》。《五星出東方》為中華文化節開幕節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