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華夏基金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文化力量共同籌備的「非遺六月」系列活動,昨日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禮。「非遺六月」以祖國與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為主題,一連三日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包括講座、學術交流會、工作坊和展覽,亦設有70個文藝手作攤位,讓市民在端午節假期感受非遺文化魅力。\大公報記者 顏琨
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為「國家文化及自然遺產日」。在開幕禮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致辭時表示,香港首次舉辦「非遺六月」,呼應「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區政府也積極提高社會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康文署就在荃灣三棟屋首度舉辦非遺專題活動,讓市民加深了解香港和內地的非遺文化。政府非常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做了很多工作,希望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亦鼓勵社會積極參與。
展示近30「非遺」項目
「非遺六月」執委會主席劉智鵬致辭時表示,在饒宗頤文化館開館10周年的日子舉辦「非遺六月」開幕典禮別具意義,大會安排近30個項目展示,更令人振奮的是邀請到香港島薄扶林村火龍在此開始「非遺」之旅,並期待明年有更多團體參與合辦「非遺六月」各項活動。
主題講座環節,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盂蘭勝會保育工作委員會主席胡炎松與觀眾分享「盂蘭文化傳承與發展」,為公眾介紹盂蘭文化的歷史背景和保育工作。他表示,「做功德是盂蘭勝會得以延續傳承的重要思想觀念。為了讓年輕人了解盂蘭文化,我們還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作在活動中設置3D拍攝區。」
胡炎松表示,盂蘭勝會保育工作委員會在2011年成立,2015年舉辦首屆盂蘭文化節搶孤競賽。他介紹搶孤的歷史和方式,「搶孤是在施孤節活動最後一天進行,祭拜儀式結束,鑼鼓聲一響,便任由有需要的貧民和無家者,爭先恐後搶奪祭品。如果運氣好搶到山豬,就可以把山豬帶回家。」
「非遺六月」於6月9日舉辦多個工作坊,並在6月10日舉行「鎔鑄的歷史、動態的非遺」傳承與發展學術高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