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人工智能(AI)圈最火的新聞,當屬「史丹福抄襲清華大模型」事件。此事不僅引發外界對於中美AI實力的重新評估,而且也反映出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路徑的差異。在中國,高校逐漸成為技術研發的高地,而美國專業人才為尋求資金與算力支持,從大學「出逃」後創業正成為一種潮流。
5月29日,一個來自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團隊在網上宣傳,僅花費500美元就能夠訓練出SOTA多模態模型。該團隊聲稱,這款名為Llama3-V的大模型,要比GPT-4V、Gemini Ultra、Claude Opus的性能更強。當天,該帖子在推特的瀏覽量就突破30萬。
不過,很快有網友質疑Llama3-V抄襲了清華大學聯合「面壁智能」開發的MiniCPM-Llama3-V 2.5大模型,後者已於5月21日公開發布。其後,史丹福AI團隊刪除了官宣推文,以及在HuggingFace、GitHub平台上的項目鏈接。
到了6月3日上午,史丹福AI團隊的兩位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向清華大學與面壁智能團隊正式道歉。史丹福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曼寧(Christopher David Manning)也發文對抄襲事件進行譴責。
在當下全球大模型競爭格局中,美國的大模型數量和技術水平方面,無疑充當着領跑者的角色。但為何今次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抄襲事件呢?其實在AI創企百花齊放的背景下,美國大學的科研能力長期被人詬病。
曾任職於史丹福大學的「AI教母」李飛飛就多次在公開場合抨擊,美國AI學術界能獲得的資金與算力支持嚴重不足,「我們現在連芯片都買不起」。但顯然這一呼籲未能獲得重視,最新消息指李飛飛已離開史丹福,開辦一間AI初創公司「空間智能」。
中國高校布局AI研究
相較而言,中國高校積極布局AI研究與人才培養。近年來,清華大學相繼成立「未來實驗室」、「腦與智能實驗室」、「智能產業研究院」。而目前內地兩大明星AI企業──「月之暗面」、「百川智能」的創始人楊植麟與王小川均畢業於清華計算機系。而面對人工智能大潮,美國AI獨角獸Pika Labs創始人郭文景(Demi Guo)果斷放棄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出來創業並最終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