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灣仔歷史建築探知

  圖:灣仔歷史建築探知

茂蘿街7號

M7茂蘿街7號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位於灣仔區的保育活化項目,項目範圍包括十幢建於1910年代,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經保育活化後項目盡量保留樓宇的建築元素和物料,其中包括露台、法式窗戶、欄杆和木樓梯等,亦包括一個約300平方米的公共休憩空間供社區享用。

如今,香港文學舘就坐落在茂蘿街7號的3樓,佔地2000呎,結合現代數碼技術,向參觀者介紹香港文學發展及文學作品,展出張愛玲、蕭紅,及黃慶雲等香港作家的珍貴手稿、出版刊物和簽名本等;亦會邀請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舉辦各類型的文學交流講座。開幕展覽「萬物有文,文裏尋花」更是以花為主題,將空間塑造成「文學花園」,讓參觀者以不同方式欣賞香港文學。

北帝廟

北帝廟原名玉虛宮,在清朝同治二年建成,屬三進三間式建築物,基本設計屬四合院形式,廟的正脊飾有雙龍,由當時的灣仔坊眾集資建成。灣仔北帝廟有百多年歷史,因此曾經有大小重修多次,廟內有碑志陳述曾於1928年重修。2010年5月17日北帝廟獲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2019年10月25日,獲評定為法定古蹟。灣仔北帝廟內布置近似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大門的對聯寫着,「廿八星宿周天北辰君其而不動;卅六度出地上帝位乎極以無為。」走進廟內,主殿供奉首后兩尊主神北帝,門額「玉虛宮」三字出自張玉堂手筆,張氏為清朝大鵬協副將,鎮守九龍寨城,而兩側設有「三寶殿」、「龍母殿」及「財神殿」。

舊灣仔警署

第一代灣仔警署在1868年啟用,位於灣仔道與東海旁(即今莊士敦道)的交界,有二號差館之稱。1932年,灣仔剛完成海旁東填海計劃,警署被遷到告士打道現址,佔地7500平方米,而當時警署臨近海旁,並具有警署、消防車站以及人員宿舍等的多重功能。1941年香港保衛戰進入尾聲時,該署遭到日軍嚴重炮擊,到了香港重光後需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工程,才能恢復運作。199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將灣仔警署評定為第三級歷史建築。2009年12月18日改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舊灣仔郵政局

這座曲尺形建築物坐落於灣仔峽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於1912年至1913年間興建,1915年3月1日啟用,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1990年建築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由環境保護署在1993年開始作為環境資源中心——環保軒,展示關於環境保護的資料及圖片等。中心內展示的物件大多為真實古蹟古物而非仿製品。

藍 屋

藍屋原址曾是一所醫院,樓高兩層,於1872年政府差餉徵收冊中名為「華陀醫院」,1886年關閉後變為用作供奉「神醫華佗」的廟宇。1920年代拆卸後興建現在四層高建築,在1922年建成,樓梯間的牆壁、單位內的窗戶同樣由木材製造,而露台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72號地下為「華佗廟」,1950年代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館再改為其兒子林鎮顯的醫館。

72號一樓曾開辦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而二樓及三樓則是戰前灣仔唯一英文學校「一中書院」的校址。72號A地下是「廣和號」雜貨店和74號地下是「聯興酒莊」,約在80年代結業。74號二樓曾經是「鮮魚商會」的會址,而同座三樓則為商會的會議室。74號A地下原本是雜貨店,戰後改為住宅。1990年代,政府為藍屋外牆髹上油漆時,因物料庫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整座藍屋便髹成藍色。來到這裏,還可以參觀「香港故事館」,了解昔日的香港生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