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食 色/吃的儀式感\判 答

在一次活動中被人問到,如何理解「吃的儀式感」,這讓我思考許久,都沒得出一個清晰、統一的答案。一個幾乎每天被我們掛在嘴邊的主流詞彙,等到需要用自己的價值觀、認知去進一步解讀它時,竟然變得異常困難。就像每天經歷的生活,在那麼多的稀鬆平常之外,始終還有一些盲區不被關注、無人深究。

疑惑背後,也可能是我們對自己的忽視和麻木。很多人用外顯的繁榮構築起一道道看似堅實的堡壘,卻沒意料到,最狡猾的敵人,往往不會大張旗鼓地宣戰,而是早就潛伏在城門裏面,從內部蠶食。如今人人追求的儀式感,為什麼變得如此必要?也許是因為我們太需要安全感,而安全感則要通過一系列具象體驗,才能內化成屬於自己的情緒基點。比如在畢業大餐的儀式感中憧憬未來,彷彿所有的躊躇滿志都有了去處;再比如從燭光晚宴的儀式感裏描摹愛情,縱然虛幻,好歹有諾言相伴;哪怕是一人食的儀式感,也所幸能透過庸庸碌碌,抓住一絲光亮去奔赴前程。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解構、了解、認同,而吃,恐怕是最能關聯現實和精神的一種方式了。沒有一日三餐,哪有存在與陪伴?

如果流動去看,吃的儀式感,不應該是刻意和靜止的。對當下的索取越多,就會在儀式終了時,越感覺到眩暈和惆悵。它並非某個場景裏的裝飾、點綴,也不是強加給自己的一套衣衫,而應該是對之後的延伸和連接。在我們身處的時間和空間裏,把點連成線,再把線牽引到那些原本不曾抵達的地方,走過去,帶着更多膽量和好奇,看看這個世界,也看看自己。所以,儀式感這件事,就注定是模糊的吧,好像誰都無法一夜長大,卻能在這些養分和經歷中,發芽開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