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明觀四海/香港應怎樣推動「快樂經濟」?\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梁海明

  圖:打造香港的「快樂經濟」,需要理解經濟的本質和內涵,注重節約與平衡的發展理念。

城市發展是否讓更多民眾感到滿意,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多數民眾覺得「快樂」。打造香港的「快樂經濟」,即一個能夠促使多數港人感到快樂和富足的經濟模式。特別是在數字時代下,市民如何適度使用數字技術,平衡線上和線下的生活,或成為打造「快樂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一個專門以主觀快樂和幸福作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經濟學領域──「快樂經濟」發展迅速。「快樂經濟」綜合運用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強調了除收入以外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進而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提出很多不同以往的建議主張。

從本質上看,經濟究竟指的是什麼?「Economics」一詞最早出自古希臘文「oikonomia」,其原意是家庭和房子的管理。它涵蓋了家庭如何管理資源和財富,以確保其成員的生存和福祉。很多民眾一談到經濟,立即就聯想到GDP、工廠和生產,但經濟的內涵應該是如何讓各個階層市民和諧相處。因此,若要讓多數港人感到更快樂,香港特區政府探討的議題不應僅限於經濟增長的範疇。

雖然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成為二十世紀以來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參考,也被包括政府當作績效標桿,但越來越多市民發現,經濟快速發展未必能夠帶來快樂與富足。

一個英國研究機構在大量分析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數據後指出,當一個地區的人均收入增加到1.5萬美元以上,經濟增長所帶來的人均壽命增長、教育參與率,以及各種「快樂和富足感」的指標,就不再顯著增長。

例如在美國,自1950年以來實際平均國民所得增長了三倍,但自認為「非常快樂」的居民,其比例幾乎毫無增長,至1970年代中期,甚至開始減少。再舉一個反例,在日本經濟「失落的三十年」期間,日本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幾十年來也沒有什麼下滑,而且現今日本民眾平均壽命的上升速度,卻比前二十年任何時間來得快。

發展與節約不衝突

不少市民認為,經濟增長未能增加「快樂和富足感」的同時,經濟擴張還不停地製造新的「麻煩」。當今債務危機、金融危機每隔幾年就爆發一次,經濟擴張引發全球環境問題更實實在在地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

更嚴重的是,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個國家推出刺激經濟政策,但伴隨經濟數據好轉的是股票飆漲、房價高不可攀。眾多調查也都顯示,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只是進了少數人的口袋,造成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更多民眾的生活愈加困苦,經濟增長只利好了富裕階層。

在貧富差距顯著的香港,一些市民對政府提出的發展計劃並不買賬,認為香港就業率較高,福利保障也相對完善,即使經濟增速緩慢,市民依然可以安居樂業,反而各類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既難讓自己獲益,也擾亂了原有快樂、富足的生活。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奧弗爾(Avner Offer)曾指出,「真正的富足,是短期激情和長期保障之間的適度平衡」。由於不少市民認為香港現時經濟發展邏輯值得商榷,往往對未來感到憂心,對前景感到悲觀。

上述市民的想法是,希望香港經濟發展能夠更加節約與平衡。譬如,雖然香港仍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尚未開發,但政府並非全無辦法,可以選擇在現有的土地儲備和舊區改造中優化資源的利用,把有限的資源留給下一代。只有節約資源,才能在未來應對更多的難題乃至危機。

這樣的認知,似乎更接近節約(Frugality)這個單詞的來源。與許多人的猜測不同,這個詞源完全與困難、艱辛無關,而是拉丁文中的「果實」。英語和拉丁語系的「節約」(Frugal)一字,從拉丁文的「Frugi」衍生而來,由「Frux」(結成果實)間接受格形成無語尾變化的形容詞,而且常常和「Bonae」(好處)合併使用,構成「達到」或為了「好結果」的含義,意指節制可以令社會達至長期的繁茂興盛。

值得指出的是,隨着數字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數字社會連接方式和交往方式出現深刻變革,市民的「快樂感」亦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不僅來源於生活世界的優化,更來源於精神世界的多元選擇,從而導致市民的「不快樂」比「快樂」多。雖然市民通過互聯網可以令交流更高效,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讓市民能夠隨時與親友保持聯繫,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數字化也提供了豐富的娛樂選擇,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加上線上購物、電子支付、智能家居等技術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互聯網上大量的信息會讓市民感到壓力和焦慮,難以消化和分辨真偽。數字化時代的隱私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個人信息洩露和數據濫用事件頻發,也給市民帶來不安。再加上社交媒體上的「完美生活」展示容易引發攀比心理,導致自我價值感下降和社交焦慮。而過度依賴數字技術導致不少市民現實社交能力下降,產生孤獨感和疏離感。隨着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部分中老年人和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群體,更是面臨着越來越大的數字鴻溝。他們可能無法充分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反而因為不適應數字化生活而感到困擾和不開心。

加強支援 消除數字鴻溝

故此,新時期下為實現讓香港各階層市民更加和諧相處、經濟發展更加節約與平衡的目標,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可考慮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其一,加強社會各階層的溝通和理解,促進和諧共處。此舉不僅可以減少社會矛盾和衝突,還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穩定的社會環境。

其二,優化資源利用,提高經濟效率。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因此特區政府需要在現有土地儲備和舊區改造中優化資源的利用,確保有限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其三,更加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推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等模式的發展,減少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未來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園。

其四,特區政府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建設,確保每個香港市民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不僅可以提高民眾的快樂感和富足感,還可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五,數字化時代,需要綜合考慮技術發展及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特區政府需考慮提供培訓和教育,幫助市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數字技術。其中不僅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還應包括信息素養,教會人們如何辨別和評估網上信息的真實性等。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需制定和實施嚴格的數據保護法律,確保市民的個人信息安全。企業應透明地說明數據收集和使用的方式,並提供方便的隱私設置選項。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應考慮鼓勵市民使用數字平台進行有意義的社交活動,而不僅是信息的被動消費。尤其是,特區政府和社區組織應積極考慮為市民創建在線社區,從而促進市民之間的互動和支持。同時,倡導市民在享受數字便利的同時,不忘參與線下活動。社區活動、運動和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對於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政府也應考慮在數字平台上提供心理健康資源和支持,如在線諮詢服務、心理健康應用等,幫助市民應對數字時代帶來的壓力和焦慮。

此外,政府應確保所有市民,無論年齡、經濟狀況或地理位置,都能夠平等地訪問和使用數字技術。提供經濟適用的互聯網服務和設備,減少數字鴻溝。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終身學習和創意表達。特區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考慮為市民提供在線課程、工作坊和資源,幫助市民發展新技能和興趣。

總之,打造香港的「快樂經濟」需要我們深刻理解經濟的本質和內涵,注重節約與平衡的發展理念,加強社會各階層的溝通和理解,優化資源利用,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並加強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建設,以及幫助市民應對數字時代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提升市民在數字時代下的「快樂感」。只有這樣,香港才能成為一個更加和諧、快樂、富足的家園。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