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簡素為絢 巴黎賞中國瓷器之美

  上圖:簡永楨(左)、林業強介紹今次展覽特色。\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左下圖:清乾隆霽藍釉梅瓶。右下圖:清乾隆淺青釉葫蘆瓶。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亦是巴黎奧運年。恰逢盛事,香港竹月堂主人簡永楨借出約200件南北朝至清代乾隆時期的一道釉陶瓷,於今年6月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亮相,展覽名為「簡素為絢:吉美博物館及竹月堂藏中國八至十八世紀一道釉瓷器展」。簡永楨期待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在法國巴黎一賞中國瓷器之美。\大公報記者 劉 毅、謝敏嫻

「簡素為絢:吉美博物館及竹月堂藏中國八至十八世紀一道釉瓷器展」6月10日舉行揭幕儀式,6月11日至9月16日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下稱:吉美博物館)展出,包括約200件簡永楨收藏的瓷器及50件吉美博物館館藏。

談及今次的展覽,簡永楨在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又值巴黎奧運會前夕,這次展覽「別具意義」,可謂一場文化盛事,「我相信作為藝術之都的法國巴黎,會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前來赴這場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文化盛宴。」

布展以顏色劃分單色釉

簡永楨一直與法國文化界保持着良好的關係,談起這次在吉美博物館舉辦展覽的契機,他表示合作緣起可追溯到2018年,彼時竹月堂曾與瑞士日內瓦鮑氏東方藝術館合辦單色釉展,當時吉美博物館已對此感興趣,「於是從2021年下半年便開始計劃今年的展覽。」

是次展出的明洪武年間印有如意雲龍的銅紅釉圓盤、清乾隆年間的淺青釉葫蘆瓶、清乾隆年間的霽藍釉梅瓶、清乾隆年間的仿汝釉花觚……這些古雅脫俗的器物,富有東方美學,顏色簡約,分為藍色、松綠釉色、白色、茄子色等,這些單色令簡永楨着迷經年,且他認為展品本身雖是單色釉,但背後蘊藏的是深厚的中國文化故事。

整個展覽借展的藏品年代涵蓋從南北朝至清代,談及展品挑選準則,簡永楨以「精、新、真」三個字概括,「精是精緻、完整;新是看上去萬古猶新,罕有;真,當然是真品。」

屆時展品將以紅、黃、藍、青等顏色劃分成九組,每組裏面再按年份排列,「故此看上去就像一道彩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林業強也向大公報記者介紹道,館方請了日本名設計師為這次展覽編排和鋪陳,每組顏色展品配以說明,解釋每一種顏色的特別之處,並為每一件展品附上簡介,「我相信這樣以顏色劃分單色釉的布展方式,是較為少見且創新的,即使是沒有陶瓷知識的觀眾,對於繽紛色彩也會覺得有趣和吸引。」

「展覽不僅是為了美感」

簡永楨相信這些單色瓷器也能吸引到外國的友人,但他也坦言,在策展過程中,有些法國人不懂瓷器底款的重要性,不明白為何要將其凸顯,所以在商議過程中費了一番思量。「底款記錄器物製造的朝代及年號,有不同的書體和顏色,是鑒別瓷器的關鍵。他們卻認為不需要特別展示,覺得沒有必要。我便跟對方商量,可否以宏觀方式解釋清楚為何一定要展示底款,因為這也是文化的一種演繹。展覽不僅是為了美感,更要重視文化底蘊。」

簡永楨補充說,如果只為了靚不靚或單看顏色,多少有些膚淺。除了底款,胎質、形制也是瓷器賞析的重要方面。林業強對此非常同意,「我們中國人對瓷器的款是很重視的,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個方面。」

「單色釉蘊含中國文化」

回顧自己的收藏故事,簡永楨表示可能因為自己是工程師出身,所以尤其喜歡這些簡單線條、顏色的瓷器,「特別華麗的反而不喜歡,不夠流暢的也非我所願。」數十年的收藏經歷,他形成了自己的收藏風格,「流暢的線條是我十分追求的,我不喜歡棱角分明的,相比更喜歡圓融的器物。」

簡永楨收藏的單色釉數量眾多,在採訪過程中,他多次談及單色釉所蘊含的中國文化故事,譬如一件今次展出的陝西耀州瓷碗,北宋時出現,碗底形狀可對應孫思邈救虎之典故。

「單色釉蘊含中國文化故事,我希望可以在全球推廣,因為作為我們自己的文化藝術,並不是只給中國觀眾看,還要走向世界。」未來,他還會堅持向外國人說好中國的單色釉瓷器故事,「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瓷器故事。」

展覽開幕之後還將舉行研討會,會議匯集多位中法德英瑞等國的陶瓷專家,以及出版英法、中文圖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