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近3900億元淨資金流入也算「走資」?\卓 銘

近年來,聲稱香港出現「走資潮」、變成「金融遺址」、「香港社會對未來感到絕望」云云等的「唱衰」論調不絕於耳。但不論某些人如何「睇死」香港,真實的數據卻反映出與他們口中完全相反的境況。據最新數字,去年香港錄得的淨資金流入近3900億港元。如果香港真的已經如一些人所說般「玩完」,為何還會有如此巨量的資金流入?做生意的人不會想倒錢落海,這正正說明,其實外界普遍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而香港未來所擁有的機遇和潛力,斷不是幾聲嗡嗡蠅聲就能影響得了的。

據證監會本月發表的2023年度《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香港管理的資產規模穩處31萬億港元以上,增長約2.1%,當中約三分之二的資產來自香港以外的投資者。私募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去年亦錄得穩健增長,規模超過17000億港元,繼續穩坐亞洲區內第二大私募基金管理中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受惠於私人銀行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的強勁表現,去年錄得的淨資金流入接近3900億元,較2022年增長超過3.4倍。而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基金的資金淨流入亦持續增加,去年淨流入超過870億港元,按年大幅增加超過90%。

「走資論」與事實不符

這幾個數字說明了兩個事實:第一是所謂的「走資論」根本是子虛烏有。如果近3900億元的淨資金流入都算「走資」的話,那恐怕全世界根本沒有地方能稱作留得住資金了。事實上,還有很多數據都能說明香港持續吸引投資和資金,如去年年底,香港銀行總存款額為16.22萬億港元,按年增長5.07%。據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事務所發布的報告,去年港股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額也位於全球第六,高於倫敦、東京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

而且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早前亦公布,截至本年4月,香港共有超過143萬間本地公司、約15000間非本地公司,兩者均為歷史新高。其中新公司成立數量按月增加約12000間,較解散公司約7400間為高,繼續錄得淨增長。不論是資金淨流入、招股集資額、新公司數量,就算香港的表現說不上領先全球,但客觀而言也絕不失禮,而且斷然未到什麼已然「玩完」的地步。

第二個事實,是海外也有不少看好香港機遇的人,這一點在人才增加方面顯得更為明顯。除了「高才通」等高端人才計劃成效顯著,「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推出至今4個多月,共接獲逾3800宗查詢、340多宗申請,當局原則上已批准了117宗個案。若三百多宗申請全部獲批,以3000萬港元投資額計算,預計可為香港帶來超過100億港元的資金。此外,中央日前宣布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申辦來往內地通行證,本周三起生效。這不單進一步鼓勵兩地加強交流,而且也為外國人才提供又一個留港的誘因。據悉不少在港的外企高管都對有關措施感到非常雀躍,相信有助吸引更多海外高資產淨值人士和專業人士來港,以香港作為開拓內地以及亞洲業務的根據地。

不但如此,根據調查,香港有2700間單一家族辦公室在港營運,當中超過一半由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超高淨值人士成立。其實香港在前年就已經擁有超過1.25萬名超高淨值人士,在全球城市名列榜首。這些超高淨值人士要管理龐大資產,決不可能隨隨便便挑選一個地方,他們選擇了香港,就充分說明了對香港的信心,也是香港金融方面優勢仍在的最佳證據。

海外投資者看好香港

早前,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麥樸思,發表了對香港前景看法的文章,指出香港營商環境基本精神仍然十分活躍,人們如60年前一樣忙碌,展露出野心和成功的決心;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David Cardwell也在今年4月舉辦的全球人才高峰會中表示,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擁有非常龐大的資源,特別是擁有龐大人口的大灣區,這是新加坡等競爭對手所沒有的優勢;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2024世界競爭力年報」,更將香港的競爭力評為全球五強,比美英等西方國家更高。

誠然,香港仍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如證監會在《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中便指出,去年港股整體下跌了約13.8%,另外受制於外圍經濟環境下行,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問題,香港未來的發展不可能順風順水。然而,「一國兩制」就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中央日前連續出台多項惠港措施,包括CEPA實質性完成新一輪修訂磋商、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非中國籍人員可獲簽發「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非中國籍)」、內地居民離港的免稅額增至15000元人民幣、再送贈兩隻大熊貓等等,都對鞏固外界對香港信心、吸引外資人才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只要香港「一國兩制」優勢仍在、「內聯外通」優勢仍在,香港就不可能會「玩完」,在過去每次變局中,港人總會以變數尋找着數,這是香港賴以成功的秘訣,過去如此,今日一樣如此。只要香港繼續把握新機遇,勇於求變、識變、應變,香港競爭力必會不斷提升,再創輝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