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自由談/芳菲次第還相續\鄭宇民

葉嘉瑩先生百歲,從她身上體現出來的弱德之美的真正內涵和價值就是「真、善、美」。

弱德之美,不自美而向善。葉先生是教育者、是長者,但是她不自美。特殊的生命經歷,在痛苦中尋找自我,在磨難中幫助別人。弱德之美、溫柔心性,一是心地善良;二是心氣高尚;三是心靈通透。這三點都全了,就是弱德之美。葉先生的弱德之美,引導不自美而向善。葉先生專門講到柳永。柳永在浙江做過鹽官,《煮海歌》恤民善政,「煮海之民何所營」,「願廣皇仁到海濱」。「堂前撲棗任西鄰」,「能與貧人共年谷」,這些都是弱德之美的呈現。

弱德之美,不恃強而報國。報效國家不是喊口號,是真性情。葉先生受感召歸國從事詩教數十年,堅忍不拔,意志堅毅。她講李清照講着講着就設身換位,說是婉約派,人比黃花瘦,但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為詩教人比黃花瘦,弱;為國家死亦當鬼雄,強。

弱德之美,不極端而通一兩行。這是弱德之美非常特殊的表現。真正的弱德之美,慈懷包容,極高明而道中庸。葉先生的詩教是身教,她寬厚,不糾結是非而抱逸懷正氣。從她身上體現出來的弱德之美的真正內涵和價值就是「真、善、美」。

在人生一百歲的時點上,我們回看葉先生的百年人生,視寧度特別清晰。台灣大學、輔仁大學、哈佛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共有一位中華詩教女先生。她躬身詩教,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成為解構、組合、衍生、傳承中國文化的「工程師」。她始終認為詩詞中的語碼既是文學存在又是人文存在,「語碼」反映人類的特定存在,中國詩詞語碼反映東方大國特色文明的客觀存在,是直擊人心貫穿歷史的永續存在。葉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交流最核心的就是詩詞語碼,如果向外星球傳導信號只能用一個字的話,那就是「詩」。詩詞中的「語碼」,簡練達意,內涵豐厚,是東方文化的密碼,也是地球人類文化的密碼。詩詞語碼構成中華文化的芯片,因為有了這一芯片,才有了中華文化的專利權,形成以中文為衍生體的「話語權」和「話事權」,彰顯中華文化之真。

葉先生在中華詩詞教育實踐中,發現了中華詩詞最重要的表現方式──興象。唐人也提到過詩的興象,認為詩的藝術形象應具有「興」的託物言志和寓情作用,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與詩人的心靈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並具有個性和活力。從形象生成的角度看,興象主要是指形象蘊含的更為深遠的意旨,並能夠超出形象本身的情蘊。葉先生始終認為,興象可以對標,可以傳習:達觀的歐陽修,悲慨的蘇東坡,達生的邵雍,易感的秋士,善懷的春女,豪放、韶秀、婉約,彰顯中華詩詞文化之信。興象達信,有了興象,就有了詩人靈魂的光輝。興象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抓住詩人瞬間的靈光,激射出永久的光芒。何思何慮,靈光靈現,直擊心靈最深處。說辛棄疾,就出現豪邁;說蘇東坡,就出現放達;說馮正中,就出現熱情;說晏殊,就出現觀照;說歐陽修,就出現意興。興象,激光、激情、激越,令人激動不已。

葉先生在詩教實踐中極力主張詩詞活化。她始終認為,所有語碼組織而成的興象。新時代文明生活形態中一定有詩。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在鄉村田園,活化詩詞人文、賦能鄉村土地,是中國鄉村縮短與城市化距離、防止城鄉二元化隔離的最佳路徑。她堅定地倡導「詩教潤鄉土」。城市化、工業化、商業化一定離不開文化。土地厚植靠綠化,土地潤澤靠文化。

葉先生在一次講課中提到,「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該走的路已走過,該守的道已守住,就對得住自己的一生。而社會歷史的真實是,洛城花開不敗看不盡,銀鬚皓首的水仙花之後是雪裏映紅的山茶花,然後梅花、桃花、杏花、牡丹花、荷花、桂花、蘭花……「芳菲次第還相續,不奈情多無處足」,當得有心有情,詩教之花就會長長久久地開放。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