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功夫」「熊貓」受熱捧的啟示\梅若林

香港旅遊業逐漸復甦,但隨着消費習慣、經濟環境的急遽改變,業界也面對各式各樣的新挑戰。最近中央再送贈香港一對大熊貓,以及發揚本地武術文化的「武林盛舞嘉年華」獲得廣大回響,也在處處提醒社會各界和業界,香港發展旅遊業並不是要「硬銷」景點和商品,而是要善用自身「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把盛事糅合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人無我有」的旅遊體驗,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才能重振香港旅遊業。

香港今年以來的「旅遊業成績」其實不算差,例如最近的內地「五一」長假期間,香港錄得約76.6萬人次內地旅客經各海陸空管制站入境,為香港帶來超過20億港元收益。這個成績應該值得肯定,也說明特區政府主打盛事經濟的大方向並沒有錯。然而,從相關數據也能看出一些較為迫切的問題,比如訪港內地遊客雖然大幅上升,但過夜客人數卻沒有相對增加,而且本地消費始終較為薄弱。剛過去的「七一」假期,儘管特區政府聯同飲食業界推出多項優惠鼓勵市民留港消費,但效果有限,三日假期期間共有逾126萬人次出境。

善用香港獨特優勢

今年5月,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一行,提出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充分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夏主任提出的「無處不旅遊」,不應以字面簡單解釋為發挖地理景點,而是從文化、社區、資源各方面積極提煉出旅遊元素,展現香港獨有的吸引力。

最近中央再向香港送贈兩隻大熊貓,消息一出已在坊間引起熱議;而昨日開始一連六日舉辦的「武林盛舞嘉年華」,也集結了3000名來自港澳內地及海外超過十個國家的表演者,包括4歲的幼童到96歲的武術大師。兩件事看似不大相關,但本質卻是相同的,也就是善用「內聯外通」、國際化這些香港的獨特優勢,來創造香港獨有的旅遊價值。

就比如大熊貓,作為國寶級動物,一般人或者一般城市,平日其實難有機會能與其近距離接觸。而香港正是因為有「一國兩制」這項優勢,才能實現其他國家或城市難以複製的大熊貓接觸體驗。日前香港社會出現一陣有關熊貓改名的討論熱潮,亦正好說明,這對本地遊客同樣具一定號召力,甚至有不少聲音提出發展「熊貓經濟」。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透露,除了全力作好準備,力爭10月1日大熊貓到港以外,也希望新一對大熊貓能在香港開枝散葉。「十一」正值國慶長假,正好是吸引內地遊客的大好時機,尤其熊貓作為國寶,對內地遊客更具吸引力,以此作為發展「熊貓經濟」的第一步,大有可為。

另外,大熊貓在香港能否繁殖成功,也牽涉到「熊貓經濟」能否做到可持續。過去4隻大熊貓居港多年來都無法自然交配成功,海洋公園要總結過去的經驗,也可以考慮向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取經」。如果香港能養育出土生土長的大熊貓,相信不但可以迎來一波新的熊貓熱潮,也能作為弱勢物種保育上的重要成果。

提供「人無我有」旅遊體驗

如果說大熊貓反映出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那「武林盛舞嘉年華」就是一次香港本地文化結合國際化特色的獨特展示。這次盛事不只集結海內外數千名「武林高手」,而且融合唐詩、華服、舞蹈等傳統中華元素,還播放多套經典港產武打電影。其中光是武術表演和港產武打片,長年來就一直受不少外國人喜愛,而香港繼承了傳統的中華武術文化,又有可以聯繫海外其他地方的龐大網絡,兩者結合,才形成香港獨有的武術文化盛事。

其實要數香港獨有的文化,也絕不止這幾點,其他例如九龍城寨歷史建築、形似科幻片中「賽博龐克」式的城市設計風格等等,都是香港獨一味的歷史文化元素。事實上,不少外國人來港,對一些商業化景點沒太大興趣,反而醉心這類老式建築。其實當局進行舊區重建時,也應該適當地保存一些具有歷史價值和獨特風格的建築,更有利打造香港文化標誌,塑造出一個香港獨有的旅遊形象,相信吸引力並不會比世上其他任何地方低。

香港旅遊業要打破樽頸,大前提便是要提供「人無我有」的獨特旅遊體驗,這不單要靠業界改變思路、或提高服務質素,還要有意識地善用自身擁有的優勢,結合獨特文化元素和盛事,讓遊客感受到唯香港只有的魅力,才能讓他們一來再來,真正做到「無處不旅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