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培育有中國心的國際化人才\吳宏偉

三中全會歷來是改革風向標,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改革方案多從三中全會提出。日前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會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導,其公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會議還明確要求,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因此未來五年着眼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將加速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會的核心主題。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三中全會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明確方向和動力,香港可以利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此,我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兩個方面出發,分享我的觀點。

第一,國家發展靠人才,人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資源。助力國家推進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戰略,香港可以充分發揮其教育資源和國際化的優勢。人才來源有兩個途徑:吸引外來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吸引人才是短期策略,從長遠來看,培育有中國心的人才方為上策。

去年兩會,我向全國政協提交了一份「建設香港國際教育中心」的提案,提出在香港打造小學、中學、大學全過程國際化培養人才體系。該提案部分建議已被特區政府採納,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推出一系列「搶人留人育人」措施。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可以吸引國際優質生源,培育具有中國心和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建議政府下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大學培養科技人才,同時將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拓展至中學和小學。

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與內地高校合作,形成合力,助力國家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今年兩會,我其中一份提案就是「建議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化及高等教育的優勢,幫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探索新型國際競爭格局下國際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此舉也符合香港吸引與培養創科人才的實際需求,與國家「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戰略結合起來,實現互利共贏。

協同內地提升科技競爭力

第二,科技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香港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也在創科方面出台了積極推動大灣區建設的相關政策。

今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關於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的提案」。提案建議香港發揮科創資源和環境優勢,與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館合作,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學館資源優勢,依託香港、輻射灣區,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學館,承擔科學教育、對外科技展示和宣傳、協同科技產業發展的功能,包括講好中國故事,培養愛國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文化國際交流互動、將科技館融入創科生態體系,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以激發本地創新活力,形成人才與創新的良性互動。

總的來說,全會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主題,對未來五年國家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統部署,為香港發展提供了明確方向和動力。在當前形勢下,國家將着力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轉型,通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香港要繼續發揮優勢,找準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

本文為作者在三中全會對香港的影響和意義分享會上的發言,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