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的士業非改革不可

為改善的士服務質素,政府繼日前發出5個車隊牌照外,亦會在下月實施的士司機扣分制。儘管如此,但《大公報》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拒載、兜路、濫收車資問題仍然存在。事實說明,單靠行業自律效果有限,必須多策並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政府引入車隊經營模式,無疑是邁出了的士業改革的一大步。但現時牌照數量太少,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競爭仍屬未知之數;的士扣分制亦依賴乘客舉報,難以主動發現問題,更難以形成制度性約束。長遠而言,政府需要有更多舉措確保業界得以良性發展,而網約車合法化便是其中一個呼聲最高的方案。

目前網約車的主要問題是沒有法律監管,以及缺乏有效保險,客觀來說,這些都不算是不可能解決的難題。而且除Uber外,還有許多海外網約車企業對香港市場有興趣。比如新加坡網約車平台TADA,憑着零佣金策略在東南亞地區做出不少成績,其行政總裁日前預計今年底可投入香港市場,屆時會招募約3千架的士。而內地的打車平台如滴滴打車等,亦看重香港市場。對於以「搶人才」「搶企業」為主要政策方向的特區政府來說,沒有理由拒人於千里。

而即使是本地的士業界,其實也未必如一些人所想,必然與網約車水火不容。昨日便有業界人士提出建議,政府可以乾脆考慮發放「網絡的士」牌照,作為傳統的士的補充,不但能引入規範的營運模式,也可以與傳統的士分開「跑道」。但不論如何,如何規管網約車、與的士業界具體上如何互補,大前提都必須要政府主動引導。隨着未來新的士車隊成立,政府亦應適時進行檢討和評估政策成效。

的士往往反映了遊客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香港現時正全力推動「盛事經濟」,努力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目前已經取得良好成效,絕不能因為其中一個環節而「前功盡棄」。持續推進的士行業改革,符合社會整體利益,更符合市民的期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