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院校方向/AI人才學習認知科學 助實現突破

  圖:本港AI產業生態建設剛剛開始,除了培訓本地人才,還需要建設起強大的算力環境及工業體系,以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在培養院校AI人才方面,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首席副校長兼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郭毅可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因應時代發展,AI人才未來需裝備認知科學等相關知識,以實現AI的突破;且本港未來AI化要緊緊圍繞「八大中心」的定位發展,要抓好大學人才培養工作,用AI賦能香港傳統優勢領域。

從「用AI」到「製造AI」

本港目前院校AI人才培養方向可大致分為「用AI」和「製造AI」,前者側重以AI技能賦能學生學習不同行業領域,後者則側重培養研究、製造AI的學生。「AI出現後,『AI教什麼』就成了一種挑戰。」郭毅可提出,很多人工智能的突破,都在於對大腦機制的理解,如ChatGPT的注意力機制,AI研究中的記憶機制、情感衝動等,都與神經學相關。他相信,未來的AI人才亦需學習認知科學、計算神經科學等人腦相關基礎理論。

AI發展日新月異,但郭毅可指出,機器、智能的實現都離不開控制論等基本原理,因此強調學生要建立起良好的基礎知識後,再實踐設計AI系統。他表示,AI發展剛起步,仍有許多未知,現時所做的很多都是「原始的、錯誤的、需要不斷改正的」,科學便是在修正中發展,所以學生要對此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不要認為今天的人工智能就是答案了」。

「現在培養的AI人才不是為今天服務的,是為五年、十年後服務的。」在人才儲備方面,郭毅可認為要「抓好八所大學,這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為更好以AI賦能傳統優勢領域,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亦建議,大學可更廣泛地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AI技能課程選修,「現在AI走進千家萬戶,跟誰都有點關係了。」

不過,本港AI相關專業收生額比起社會對AI人才的廣泛需求,仍然是九牛一毛。對此,郭毅可補充,土地的缺乏仍是部分高校難以培育更多AI人才的主要障礙,相信若能獲得更多資源分配,協助高校AI專業的招生人數擴容,對於補齊本港人才缺口會更有幫助。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