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要進入私人樓宇,物業管理公司通常會要求市民提供身份證核實身份,但不少人會覺得私隱受到侵犯。為了保障私隱,智方便昨日推出「智方便個人碼」,用於物管進行訪客登記,用戶可以二維碼方式展示身份,毋須出示身份證,二維碼只會顯示已屏蔽的用戶英文名稱和年齡組別。
數字政策辦公室表示,個人碼會先在三個新落成私人屋苑進行先導計劃,視乎業界反應及成效,進行下一步的推廣或更新,預計明年初會將個人碼推展至門禁設施。不同業界機構將來可按各自業務場景,例如活動簽到等,開發應用簡單的掃描、驗證和記錄個人碼。\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數字辦公室昨日推出「智方便個人碼」,持有「智方便」戶口的訪客、外賣及送件人員等,可出示以二維碼方式顯示的個人碼,展示身份,處所人員只須用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式掃描個人碼,就可適度記錄用戶資料,毋須用身份證登記,保障個人私隱。
不涉敏感資料 具防截圖功能
數字政策辦公室助理數字政策專員(數據應用)梁展鵬接受訪問時表示,「目的是希望大家毋須出示有較多敏感個人資料的身份證明文件」,個人碼只會顯示已屏蔽的用戶英文名稱,用戶年齡組別(包括11-17歲;18-64歲;65+歲),以及二維碼生成日期及有效時限等資料,不涉及用戶的敏感個人資料,如身份證號碼和出生日期。
梁展鵬表示,物管界只需用一個自行開發的二維碼程式,或所有的掃描器加些少邏輯,就可以採集到二維碼的資料,他形容個人碼是開放的。他又提到,每個個人碼都有防偽特徵,方便服務提供者認證該碼是否真實及由智方便發出;若發生事故要找出提供個人碼的當事人時,服務者可報警找到智方便相關團隊,團隊即可透過個人碼上的hash code(雜湊值)找出當事人。此外,個人碼具備多重安全設計,包括防截圖功能和數碼簽署等,防止他人盜用。
數字政策辦公室高級系統經理羅志華表示,數字政策辦公室以先導計劃方式,與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合作,會先在三個屋苑推行採用個人碼,大部分是處於收樓階段的新屋苑,以便收集意見,測試市場反應。當先導計劃完成後,會再推展到其他屋苑、商業大廈或商場等。他又說,每個個人碼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用於訪客登記外,物管可預先登記個人碼,幫住客製作住客卡用於門禁設施,「希望先讓業界了解個人碼,未來可能會有更加創新的使用場景出現」。
早前私隱專員公署公布,今年接獲121宗有關身份證號碼及副本的投訴,有投訴人指外賣員到屋苑送餐時,被保安員強制要求出示身份證登記,反映有關做法不理想。「智方便個人碼」的推出,正可替代身份證登記資料的做法,保障個人隱私。
物管界倡開發統一掃描程式
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潘建良接受《大公報》查詢時表示,若「智方便」推出個人碼,但需要業界自行開發二維碼程式,一些規模較細的物管公司未必有資源做到。他建議,若政府開發統一的二維碼掃描程式,並收費合適,相信會有幫助。他又稱,要讓業界使用個人碼,最重要是一旦出現安全問題時,可透過個人碼準確找到事主。
智方便由2020年年底推出以來,至今已有290萬用戶登記,當中「智方便」用戶約有136萬,「智方便+」有約153萬。每日平均有超過13.6萬人次登入使用「智方便」,提供超過400項網上服務,當中約80項為公私營機構網上服務。自上月11號推出新版本,支持透過手機NFC功能讀取新一代身份證,方便市民輕鬆登記或升級為具備數碼簽署功能的「智方便+」,「智方便+」用戶急速提升,截至本月18日,共約17.4萬人以NFC登記或升級「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