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什錦/天下同利\厲彥林

「周村芯子」是周村人喜歡的娛樂形式,其實是商家的營銷「大戰」,一方面展示最新優質的絲綢產品,一方面用歡聲笑語回饋客戶。

一九三六年《現代本國地圖》介紹:周村「素為豫、晉、燕、趙商賈匯集之地。清光緒三十年,開為商埠,當時商賈之盛,實超過濟南,而為全省之冠」。

周村古大街沒有現代化的廣告牌,沒有焦灼的叫賣聲,沒有口若懸河的宣傳推銷聲,也不像當今商海中拚搏的人們那樣匆忙和緊張,此刻還真有一種「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感覺。店主們不緊不慢、淡定從容地接待顧客,沒有忙亂和浮躁的跡象,他們完全沉浸在老祖宗的遺風之中。

燒餅舖最熱鬧。燒餅既是老街人惦念的滋味,又是外地遊客青睞的食物,人們排着長隊等待即將出爐的燒餅。絲綢店同樣熱度高。山東在唐代是全國絲綢製品的主要產區,上交的絲絹數量佔全國百分之四十左右。

地處渤海之濱的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從康乾盛世到清代中期,周村商業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號稱「百貨從積,商旅四達」,周村絲綢貿易達到巔峰時期。周村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源頭,也是中國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織點、絲綢產品供應地。

走在周村古街上,依然感受到綿延不斷、無處不在的絲綢文化。當年絲綢店舖林立,每天門前都車水馬龍,來自東北、西北、南方以及國外的客商絡繹不絕。

絲綢店仍舊保留古老的經營方式,進門仍是封閉的紅漆木板櫃枱,各式花樣的絲綢仍是捲成長條布卷排列在櫃枱上,櫃枱裏邊的人,手拿木尺、剪刀,招呼着顧客。

周村古大街形成於宋元時期,興盛於明清。清朝中葉,周村成為著名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處在膠濟鐵路線上的周村,雖然不靠海、不臨河,因「聚天下之貨」,被稱為「旱碼頭」。

在周村銀子市街的北首,立有一塊六角形的石碑,上刻「今日無稅」,這就是著名的「今日無稅碑」,字是清順治皇帝所賜,講述順治年間刑部尚書周村人李化熙代商繳稅、倡設義集的故事,宣示着身居高位的大員和地方名人推動家鄉經濟繁榮的義舉,給後人留下了傳世佳話。

當年刑部尚書李化熙回鄉探親,回京後向順治皇帝稟告了周村街上稅多的情況,建議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稅,讓商人們安心做生意。順治皇帝順嘴說,「那就免一天的市稅吧」。後刻石碑立於市中,上書「今日無稅」,並曉諭眾人,奉諭立碑,違令者嚴辦。

數年後,李化熙為侍養老母辭官還鄉。他看到周村街市繁榮,心裏非常高興。當看到那「今日無稅」的石碑時,又有些後怕,他心裏最清楚這四個字的來歷和內涵。為了不使周村街商家再受欺負,他慷慨解囊,代替商家納稅。「商家可以不繳稅,國家也不能少收入。」周村街拿多少稅銀,全部由李府承擔,不再向商人徵收一文。「每歲代為納,豪棍斂跡,不得橫行。」一直到道光年間,李化熙家族代繳市稅持續至少六代人,大約兩百年時間。周村無稅的佳話聞名遐邇,四方商人齊聚周村經商,周村成了商賈雲集的「旱碼頭」,李化熙一家天下共利的胸懷和「今日無稅」石碑的威力,形成了上下左右、從內到外親商、重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他們一家賡續傳承默默無聞、造福鄉梓的情懷一直被後人傳頌。

(「大商之道在『無算』」之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