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小班教學非救校策略 集中資源保教學質素

  圖:蔡若蓮表示,學校是為小朋友而存在,將資源用在提高教學質素,用在學生身上。

近年小學收生問題備受關注,面對適齡學童減少,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學生人數減少無可避免,小班教學是教學策略,而非救校策略,局方會繼續採取軟着陸的策略,讓學校循序漸進,以合併、搬遷或停辦的方式重整學校資源,用在學生身上,提升教學質素。

有意見提出開放中小學招收內地生,蔡若蓮指出學校要先問自身條件是否具吸引力,否則家長學生只會爭相報讀一些學校,屆時本地學生選擇可能會減少。\大公報記者 莫思年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問,回應多個教育課題,對於小學縮班潮持續,表示局方會繼續採取軟着陸的策略,讓學校循序漸進,以合併、搬遷或停辦的方式重整學校資源;而目前每班人數下限已非常寬容。

基礎教育定位 不是產業發展

蔡若蓮強調小班教學是教學策略,而非救校策略,學校是為小朋友而存在,是要去提供教育服務給小朋友,而非小朋友為學校而存在。學校的規模和人數直接影響教學質素及學生的學習體驗,若學校人數太少未必是好事。若資源分得很散,而效率或教學質素沒有提升,不如集中一點,將資源用在提高教學質素,用在學生身上。

有意見建議開放中小學招收非本地生時,蔡若蓮強調,本港的基礎教育定位,不是產業發展。若要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學校要先問自身條件是否具吸引力,否則一旦開放,要令每一間學校都有這種吸引力,不然的話,就算有學校有很多學位剩下,都未必吸引到家長。學生會爭相去報讀一些學校,這可能會令本地同學的選擇少了,教育局要去平衡。

倘開放收非本地生 會減港生選擇

對於八所資助大學本學年招收非本地生的學額,由20%增至40%,但自資院校的非本地生學額卻只有20%,蔡若蓮指出,相關名額除了政府決定外,也要和相關地區教育部門溝通。而父母都會節衣縮食,儲錢給年輕人來港升學,所以政府在質素的保證,對年輕人、或者對他的整個家庭都要負責任,在審視哪些院校、課程,可收非本地學生的時候,整個考慮不是從錢的角度出發,都是抱持着以課程的質素為最優先的考慮,以確保學生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香港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

早前有團體調查顯示,逾半教師在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因人手不足而感到有壓力,建議教育局考慮增設專責職位負責愛國主義教育,以減低前線老師的壓力。蔡若蓮表示,愛國教育是採取「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法,政府過去幾年增加了不少資源給學校,同學的國民身份認同,每一位老師都是責無旁貸,學校做好統籌規劃,不會重重疊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