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寶峰北京報道:近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科幻科普作家活動周」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航天英雄」楊利偉、中疾控原主任高福、「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等科學家,與麥家、劉慈欣、徐則臣等作家圍坐對談,共話科學之真、文學之美,以及科學前沿探索與科幻科普文學之間互動關聯。
本次活動周的主題是「《哥德巴赫猜想》之後」,顯示出對早期科普文學的致敬。1978年1月,《人民文學》推出徐遲的報告文學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在科學界和讀者群中引起熱烈反響。
現如今,伴隨日新月異的新科技、新業態,越來越多的優秀科幻科普作品不斷湧現,並使中國文壇呈現出多元共生、精彩紛呈的盛景。
「人民藝術家」王蒙在活動開幕式上表示,科學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科學的激情和文學的激情、科學的想像和文學的想像、科學的嚮往和文學的嚮往,都是密切相連的。從古人的奇思妙想,再到《哥德巴赫猜想》,乃至《三體》,文學與科學的結合始終令人興奮,相信中國未來的科幻科普創作也必將前途無限。
劉慈欣贈楊利偉《三體》
在開幕式上,科幻作家劉慈欣與「航天英雄」楊利偉上演了一場文學與科學之間的「夢幻聯動」。劉慈欣向楊利偉贈送《三體》簽名版,楊利偉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自傳《天地九重》簽名版,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代表文學館向楊利偉頒發入藏證書。「人民藝術家」王蒙向楊利偉頒發「作家之友」紀念牌。
《人民文學》副主編、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在交流活動中表示,今天,科幻文學的創作隊伍急劇變大,讀者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它已經成為傳統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生長點。而且科幻文學也在「由硬變軟」,其中的軟科幻作品和傳統文學的銜接與融合越來越緊密。如果說,現實主義文學像拿着顯微鏡看世界,關注的問題普遍非常具體,那麼科幻文學更像拿着望遠鏡,展現出一種整體觀,常常帶有整個人類的命運感。而在當今這個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格外需要這種具有整體觀的文學關照。
活動周期間還發布了《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自2024年至2027年,中國科協和中國作協將以科學與文學融合為抓手,實施科學文學共創計劃,推出謳歌創新發展的文學精品,共促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家麥家在活動期間舉辦的座談會上宣讀了《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倡議書》。倡議書指出,文學與科學作為人類智慧的璀璨明珠,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肩負着重要使命。科技工作者和文學工作者要緊密協作,相互促進,共助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次作家活動周為期三天,其間舉辦了「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座談會、科學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AI語境下的文學創作與接受」座談會、「文學科學雙螺旋:作家、科學家匯客廳」對談等文學活動。
圖片:大公報記者張寶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