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爺喜劇電影《鹿鼎記》國語版裏,康熙封韋小寶為「不及閣大學士」,堪稱神來之筆。其諧音「不及格」,而冠於文臣最高職位「大學士」之上,用來封賞目不識丁的韋小寶,相比粵語版「唔多閣大學士」,更有反諷效果。
這種筆法,非港式無厘頭喜劇專美。老舍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就寫到巡警的諢號「避風閣大學士」、「馬路行走」,生動刻畫了巡警瑟縮在閣子裏避風,或在馬路上逡巡的狼狽形象。而這兩個諢號,又極貼切清代官職的格式。
清代設正一品的殿閣大學士,如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行走」則是差遣性質的職務稱謂,如軍機處行走、上書房行走。譬如一個官員頭銜是「禮部主事、翰林院行走」,前者是本職崗位,用來定俸祿、品級,後者則是其臨時調充的職務。
古代社會,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就出現了「官名民用」的現象。醫生被稱為「郎中」「大夫」,理髮匠稱「待詔」,酒肆茶樓跑堂侍者稱「博士」,當舖櫃員「朝奉」,皆是借用官名作尊稱。相沿日久,諸如「大夫」之名,至今仍在使用。
老百姓是懂幽默的。官名也拿來諷刺。世情小說《姑妄言》裏,窮書生自己做飯洗碗,成了「灶州府炊官」。推官是州府的佐貳官,主管訟獄。像位於魯豫皖蘇四省交界的曹州府,民風慓悍,案件冗雜,推官事務繁重。「灶州府炊官」玩了一把諧音梗,苦中作樂,別有妙趣。
民國時,有些交際花被戲稱為「連長」,意思是相好的男人有一個連之多。那些真正當排長、連長的中下級軍官,反而自嘲是「炒排骨」「蓮子羹」。就是而今,被令正大人趕到客廳下榻的男士叫作「廳長」,養鴨子的人稱為「鴨司令」,亦聊借「官威」自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