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醒·獅》來港首演 展現嶺南特色

  圖:《醒·獅》入選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主辦方供圖

大型民族舞劇《醒·獅》於昨日和今日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公演,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及「廣州文化周」節目之一。《醒·獅》講述了在抗爭中一群熱血兒女的成長史,同時圍繞着南粵風土民情以及歷史風雲變幻下就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雕琢出南獅兒女細膩綿長的愛恨情仇。該劇藝術總監、總導演史前進表示,「醒獅是一個載體,舞劇《醒·獅》想要帶給觀眾包羅萬象的嶺南文化的綜合體。除了吸取廣東粵語元素,在舞劇的下半場的音樂結構還吸取了香港電影風格的元素,看完之後會感受到俠骨柔情。」\大公報記者 顏琨

舞劇《醒·獅》是內地首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民族舞劇,以「醒」為神、以「獅」為形,以民族覺醒為主旨,講述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等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成長。此劇在藝術風格上展現出濃郁的嶺南特點和廣府特色,融入創新元素及多媒體技術,再配合富有地域特色的音樂和服裝造型,營造出極具現代意念感和視覺衝擊的舞台視覺效果。該劇曾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和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自2018年首演以來,在內地巡演超過250場。

在舞蹈編排方面,《醒·獅》將民族舞蹈和傳統舞獅兩者相融合,並將南拳馬步以及南派醒獅特有的撲、迴旋、飛躍、採青等高難度動作融入舞蹈。劇中還展現了南拳、蔡李佛拳、木魚說唱、英歌舞、大頭佛等南粵非遺元素,充分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展示嶺南文化和灣區精神。

被問及舞劇中的多個南粵非遺元素,史前進表示,「在不斷挖掘和創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醒獅不僅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與很多文化元素緊密相連。舞獅子的這群人必須要學習南拳,所謂舞獅者,必先習南拳。這些人生活在大灣區,飲早茶必不可少,舞劇中也會把飲早茶、『食在廣州』呈現出來。舞獅的儀式有很多講究,例如在最高規格的舞獅中,總有一個人頭戴大頭佛手拿葵扇,作為引獅人。」

在史前進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除了其獨特性之外,還有着海納百川的特點。「在舞劇中,我們將英歌舞、木魚說唱等嶺南文化元素融進來,讓觀眾欣賞《醒·獅》的過程中,彷彿打開一扇嶺南文化之窗。」

該劇總編導錢鑫表示,「我們為在香港的演出籌備至少半個月,舞台上的大型獅頭道具都是從廣州帶到香港。另外,針對香港舞台的安全性,我們也在動作上進行調整,希望在舞台上呈現的效果可以讓香港觀眾感受到嶺南文化的熱情。」

被問及舞劇中印象深刻的情節,飾演阿醒一角的龐冠宇表示,「我個人很喜歡阿醒扛着獅頭給母親下跪的情節,我自己小時候有一次傷過媽媽的心,也算是對過去的一種彌補。」飾演鳳兒的梁綺琦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對於醒獅文化從小耳濡目染。「第一次看到《醒·獅》這部舞劇時,看到舞劇將嶺南文化以舞台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感覺很新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