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關係香港長遠競爭力,也關係香港在國家高水平開放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絕對不容有失。但同時,多年來在產業上的「積極不干預」思維,難免對香港發展創科造成窒礙。
香港的優勢獨一無二,現在需要的是制定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藍圖。借鏡「廣東模式」成功經驗,香港發展創科最重要是兩方面工作:一是前瞻布局,對於創科發展不能全部交給市場自流,政府需要在產業發展、創科園區以至土地、政策、人才等方面扮演主導角色,全面布局。
挑選重點產業大力扶持
二是產業主導,創科發展離不開產業抓手,沒有產業落地創科發展只是空談,這不是要政府pick winner(挑選勝利者),而是要挑選重點發展的產業,新加坡有重點發展的產業,深圳也有,香港同樣要因時制宜,因應自身的獨特優勢挑選若干重點創科產業大力扶持,推動香港創科「彎道超車」。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重點布局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的國家發展藍圖,並明確支持香港建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新一屆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創科建設,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更宣布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發揮港投公司「耐心資本」力量,繼續引導、槓桿市場的資金,合力吸引創科企業落戶和扎根香港,反映特區政府對於發展創科的重視。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香港多年來存在產業單一化、空洞化的問題,施政思維崇尚「積極不干預」、「小政府大市場」,也令香港缺乏發展創科經驗,也缺乏主導產業發展的力量,現行的機制也未能配合瞬息萬變的創科發展需要。
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而且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匯聚全球高端人才,資訊、資金流通,這些令香港在發展創科上存在獨特優勢,現在關鍵的是政府需要制訂全盤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在這方面香港沒有多少先例可循,需要求諸其他地區經驗,其中毗連香港、在創科發展上取得矚目成績的「廣東模式」,最值得香港借鏡。
論科技、人才、教育資源,廣東並非全國最優,但廣東卻能夠後來居上,連續7年奪得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第一的優績,能夠孕育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代表中國創科新實力的全球知名企業,能夠為GDP注入強大動力,形成創新科技對整體經濟貢獻最大的發展格局。有中國「硅谷」之稱的深圳,更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95家,國家技術創新企業20家。這些佳績背後正源於創科發展的「廣東模式」。
「廣東模式」的成功經驗,在於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的成功結合,也在於政府的超前布局,大力投資,政策推動。廣東不但早早就將發展創科作為政府施政重中之重,近年更制定出台一系列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文件,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方面,加大對企業支持力度,支持企業以長期主義投入研發。廣東在推動科創發展過程中,既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引導的作用,又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確立企業的創新主導地位,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幫助企業在全球科技創新鏈中形成了競爭優勢。
「廣東模式」對香港有兩大啟發:一是發展創科不能零敲碎打,見步行步。需要有全盤的規劃藍圖以及時間表、路線圖,要設下戰略目標,從而發動各個政策局全面配合,不能只交由創科局處理,而是整個政府從資金、人才、教育、土地等都要一併規劃,特別是對於重要的創科產業園區,更需要從制度上、機制上作出更大的機制創新,打通人流、資金流、知識流。要做好前瞻布局,特區政府可在2022年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基礎上,因應最新發展需要制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總體規劃,前瞻布局,並推動各政策局全面配合。
二是結合「有為政府」和善用「有效市場」。「有效市場」是香港的最大優勢,高度的市場化、國際化,資金、人才的自由流動,充分展現香港「有效市場」的優勢。「有為政府」需要特區政府為創科產業發展營造更有利的發展空間,也要作出更大的投入和扶持。發展創科不能「包打天下」,不論是深圳以至新加坡,都是重點發展若干優勢產業,政府全力投入推動,再吸引私人企業參與。
政策優惠吸引私企參與
香港同樣需要「挑選」重點發展的創科產業,作出全面的支持和配套,考慮香港優勢以及現有條件,金融科技、醫療健康、生物科技產業、綠色產業、先進電子部件製造業、「雙循環」產業互聯網平台等,都是可以發揮香港優勢,值得香港扶持發展的產業,但要私人企業願意作出投入,政府需要展示出發展藍圖,更要作出投入及扶持,提供各種政策優惠,這樣才可以調動私人資本共襄盛舉,既為企業贏得更大回報和更長遠前景,亦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這正是「廣東模式」對香港的啟發。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