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發展創科離不開政府積極主動作為 —— 廣東創科奇跡系列評論之二

廣東省成為內地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既離不開企業家們的大膽創新和艱苦奮鬥,更離不開當地政府在推動創新方面的積極有為,為企業創造寬鬆環境並提供優質服務,體現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的有機結合。香港積極推動創科發展,廣東經驗可供參照。企業界發揮主體作用和特區政府主動作為,雙劍合璧,必能事半功倍。

廣東是內地改革開放的示範地,較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這是最大的「有為」。具體而言,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頂層設計,在對各種產業趨勢做出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精準制定扶持政策。以深圳市為例,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極具前瞻性,助力創科企業搶佔未來賽道,直接催生出一大批創科巨頭。

其次是資金支持。創科是高投入、高回報同時也是高風險的產業,廣東省肯下血本。以深圳市為例,立法規定不低於30%的市級科研經費必須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在全國是最早的,為科技創新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在政府帶動之下,企業積極響應,目前深圳市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880億元人民幣,已經連續8年兩位數增長,佔GDP的比例由2014年的4.02%,提升至2022年的5.81%。莫說領先全國各地,就是放眼全球也是最高之一。這些投入已獲得豐厚的回報。

其三是做好服務。企業發展需要什麼,政府就提供什麼,無微不至。特別是在批地方面,效率驚人。深圳南山區是創科企業雲集之地,各大企業都在此建立了研發基地。一些企業發展壯大了,原有土地不夠用,就向外拓展。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建立新總部,由12座歐式小鎮組成,總面積達126萬平方米,可容納3萬研發人員,與在深圳的佔地面積相當,這展現了廣東的大氣魄。

說到批地,由大疆到中芯國際,都曾有意在香港發展,但由於土地方面未能滿足需求,只能捨港而去。疫情期間,也有一家在本港上市的藥企,本欲投入巨資建立一體化服務中心,結果因為談不攏而「肥水流向別人田」,曾在本地引起熱烈討論。事實上,對比廣東省的成功之處,不難發現香港前些年之所以失去創科先機,其中一個痼疾,就是政府死守「小政府大市場」的框框,自縛手腳,不敢作為。所謂香港「單靠金融業就能養活一千萬人口」的說法,也反映政府部門缺少對國際大勢的了解,盲目自信。

香港的情況近年已明顯改變。特別是本屆特區政府上台以來,高度重視創科產業,為此出台多項政策,積極撥出資源。在前兩年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推出兩個百億元級的創科基金,展現了大手筆。新一份施政報告再次加碼,宣布設立百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為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於戰略性產業。

就在昨日,特區政府宣布人工智能政策宣言,為國際參與者來港發展創造了條件。證監會則推出香港金融科技生態圈發展願景,聚焦構建數字資產交易平台,預計年底將發出第一個正式牌照。在為創科企業批地方面,特區政府也走出科技園的發展模式,有意讓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設計建造……

當然香港有自己的特殊情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在借鑒廣東經驗時不宜照搬照抄,而是要因地制宜。但不管怎麼說,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有機結合,應該是香港發展創科的必由之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