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經緯/遇見(六)\吳志良

鄭觀應落戶阿婆井

「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鄭觀應這首詩,真實描繪了澳門當時的社會狀態。其時,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已經開埠,澳門失去了昔日的貿易壟斷地位,真正衰落的日子也開始了。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兩廣總督耆英被迫與美國特使顧盛(Caleb Cushing)在澳門簽訂《望廈條約》,簽約的桌子至今還在普濟禪院的後花園,風吹雨打,哀鳴哭泣。葡萄牙眼看英美簽約,心有不甘,認為有機可乘,也提出改變澳門的法律地位。多番要求未果後,葡女王於次年十一月二十日單方宣布澳門為自由港,並派出「獨臂將軍」亞馬留出任總督,殖民擴界,設關收稅,希圖與香港看齊,重振澳門經濟。亞馬留的殖民政策,特別是挖墳修路的暴行激起民憤,終於「兇橫過甚,孽由自作」,被村民沈志亮殺斃,屍首分家。葡人在西方列強多國聲援下,一度攻打關閘和北山嶺復仇,沈志亮也為曾經拒絕英人進入廣州城而被道光皇帝稱為「賢能柱石之臣」的兩廣總督徐廣縉誘捕押至澳門「正法」,中葡關係發生了質變。澳門再也回不到從前的繁盛景象了,百姓慘淡度日。

「航海初來借一枝,卑棲安敢室堂窺。疆臣亦有深謀慮,大局瀾翻異昔時。」澳門脫離中華秩序,失去了對內地貿易的優勢,更加窮困不堪,無路可走之際,只有「偏門」一途。鄭觀應目睹澳門「豬仔館」和賭場處處以及洋人奸商互相勾結的情況,形容澳門為「禽獸之域」:「盜賊之熾,奸宄之多,余足跡半天下,從未見有如澳門之也!」

「一統江山今昔此,淒涼滿目亦潸然。」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維新派思想家晚年移居澳門生活,並且選擇在土生葡人認為「喝了阿婆井水,就不會離開澳門」的阿婆井邊上修建自己的大宅──今天的鄭家大屋──安度餘生。「群山環抱水朝宗,雲影波光滿目濃。樓閣新營臨海鏡,記曾夢裏一相逢。」「三面雲山一面樓,帆檣出沒繞青洲。儂家正住蓮花地,倒瀉波光接斗牛。」詩句間,他十分喜愛澳門的新宅和享受蓮花地的生活,內心裏,他卻傷時感事,極為不安。

鄭觀應一八四二年出生於香山縣雍陌村,十七歲應縣童子試落第後,棄學到上海經商。在列強入侵、民族危亡之際,其愛國主義和重商興國思想油然而生。他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不公,也看到了「泰西之長技」,提出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富民之道」,倡導改革社會風俗,對吸食鴉片尤其深惡痛絕。他在澳門賦閒時,靜觀世變,明察世情,潛心撰寫了轟動一時又影響深遠的《盛世危言》,明確提出中國近代化改革的諸課題,警醒國人奮起改革政治,重商興學,富國強兵,啟迪社會變革,推進維新運動。

選擇澳門進行變革救國活動的不僅鄭觀應一人,康有為、梁啟超也相繼前來,利用澳門「近內地、通海外」的特殊地位,創辦《知新報》,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並興辦新式學堂,培養維新骨幹,發起組織不纏足會、戒鴉片煙會,力改社會舊俗,重振民族精神。戊戌變法失敗後,內地維新派報刊悉數停辦,《知新報》卻利用澳門特殊環境得以繼續出版,成為中國領土內唯一的變革聲音。不過,為了防止清廷報復,不僅自第六十八期起重要文章不署實名,還改由葡人飛南第(Francisco H. Fernandes)出任經理人,將澳門的地位優勢發揮到極致。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