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萬聖節的造型,怎能少了吸血鬼,這個從小說中走出來的經典西方文學恐怖形象,經歷了不斷的演化,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德古拉》舞台版本,才基本奠定如今家喻戶曉的模樣。
早在中世紀,歐洲便流傳許多吸血鬼的傳說,但對它的描述說法不一,外形多屬半人半魔,性格上恐怖兇殘,常利用尖木樁刺穿人體。到了一八九七年,當時身為演員經紀人的布萊姆·斯托克,受愛爾蘭作家雪利登·拉·芬努的小說《女吸血鬼卡米拉》啟發,出版了一部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以古代東歐嗜血的王子德古拉斯緹為主角的恐怖小說《德古拉》,書中主人公名字簡化為前三個音節,其行兇手段也從穿刺改為咬人。自此,吸血鬼形成了較固定的恐怖畫像:鮮血、墳墓、夜晚、寒冷、蝙蝠、尖牙以及黑色斗篷。
斯托克筆下的《德古拉》有着濃郁的哥德式小說風格,可謂集驚悚、懸疑和血腥於一身,並受到喜愛獵奇作品的讀者瘋狂推崇。隨着該小說的一炮而紅,德古拉的知名度也大幅躍升,成為第一個以人形而非獸面出現的現代吸血鬼。儘管這位古代伯爵的血管內流淌着貴族的血液,但他不論從外形還是行為處事,仍籠罩於恐怖陰影下,在各種意義上都血腥至極。直到二十多年後,德古拉才迎來重要的轉折。
一九二四年五月,由愛爾蘭演員兼劇作家漢密爾頓·迪恩編劇的《德古拉》第一部授權戲劇在德比大劇院首演。當幕布升起時,德古拉已化身為優雅的人物,穿着長長的歌劇斗篷在舞台上飛來飛去。用斯托克的曾孫、《德古拉:不死族》續集聯合作者達克雷·斯托克的話說,德比(Derby)是德古拉外形紳士化的起源點。由於《德古拉》是一部書信體小說,要將其推上舞台表演,就必須對全部章節大幅濃縮和改編,加之要照顧到現場觀眾,若是德古拉依舊像小說中那樣面目猙獰,會嚇壞很多人,因此將他打造成一個穿着得體、溫文爾雅,是倫敦上流社會一分子的新形象。
據當時扮演德古拉的演員布萊克在回憶錄中稱,他在舞台上穿着晚禮服,披着高領斗篷,看起來頗有紳士風度。而斗篷實際上是舞台道具,用電線連接並懸掛起來,這樣德古拉就可以通過活板門溜走,當另一個角色去抓他時,會發現他已經從懸掛的斗篷後面消失了。誰能想到,這個作為舞台道具的裝扮卻流傳下來,每當萬聖節時,總會看到大人和小孩穿上同款的高領斗篷嬉戲。由於演出獲得成功,該劇不僅巡迴演出,還被改編為百老匯舞台劇,環球影業甚至購買了電影版權,這促成了一九三一年由盧戈西主演的著名《德古拉》電影,極大影響了後人對德古拉和吸血鬼的描繪方式。
在英國德比舞台劇的基礎上,德古拉的外形和行事手段不斷演化。例如一九五八年,編劇第一次把德古拉紳士描寫成可長出尖牙吸血。到了二○二○年,BBC系列劇集《德古拉》的第三集,出現了二十一世紀德古拉在倫敦使用手機上的約會軟件來尋找受害者等等。正如文學評論家所說,現代德古拉顛覆了以往對吸血鬼醜陋又沒有思想的描寫,反而描繪成現今流行文化中所為人熟悉的文質彬彬、魅力十足,又能控制他人思想的紳士。德古拉不但更像人類,並且角色的可信度也變得更高,因為他就像路人甲,無人知道他到底是誰,也不知道他採取什麼偽裝。我們甚至為德古拉制定了一套道德指南,讓他保持有趣的同時也接受更多挑戰。
可以說,憑藉晚禮服、高領斗篷和鋒利的尖牙,德古拉完成了現代吸血鬼的轉型,隨着它無數次在電影、戲劇、電子遊戲和衍生書籍中出現,這個新形象已深入人心。據粗略估計,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以吸血鬼為題材的電影、小說和戲劇等有二三百部之多。作家羅傑·伊伯特在《偉大的電影》一書中寫道,從一九二二年著名無聲黑白電影《吸血殭屍》,到一九九二年收穫理想票房的影片《驚情四百年》,吸血鬼神話頻繁地被搬上銀幕,以至於其內容已變得像歌德的歌詞或莎士比亞的劇本一樣:熟知的是故事和節奏,變化的是風格和製作。不僅如此,從《吸血鬼獵人巴菲》中具有人類靈魂的複雜天使,到《暮光之城》系列中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愛德華,德古拉題材就像一棵參天大樹,延伸出了永生、穿越、奇幻和超能力等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流行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德古拉首次搬上舞台一百周年,由英國德比大學率領的一批文學界人士,將舉辦為期十四個月的「德古拉重返德比」活動,有參觀、演講和表演等內容,直至明年五月結束,以便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獨特的文學角色。
正如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迷人怪物》一書中所說,鮮血使徒,暗夜勳爵,儘管命中注定與墳墓為伍,德古拉伯爵卻不會消逝。無論是作家筆下的全新冒險故事,還是為他增添各種特徵,他終會一次又一次地歸來。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德古拉伯爵已然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怪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