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政策建議/支持香港公營醫療體系高質量發展(上)\馮澤華 肖煜圻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2024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期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主題為「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施政報告明確指出要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此舉有助於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誠然,香港打造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需多方合力,強化公營醫療服務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為強化香港公營醫療服務:在2024年底有不少於25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工作;在2025/26年度增加白內障手術量不少於5000宗等新指標。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發展迅速,特別是香港與內地醫療人才的交流日趨頻繁:截至2023年10月底,在「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下,累計已有來自廣東省不同城市的共10位醫生、70名護士等先後來港,開展不同形式的交流。2023年4月17日,有83名廣東省醫療技術骨幹參與了交流計劃,被分配到不同醫院進行交流,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提供了人力支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科室人手緊張的問題。

儘管如此,香港公營醫療體系仍存在着公營醫療機構積極性有待提高、公營醫療衞生服務需求難以滿足和公營醫療收費標準有待完善等現實難題。為此,建議提高公營醫療機構積極性、切實解決公營醫療衞生服務供不應求問題和不斷完善公營醫療收費標準。

一、現實難題

(一)公營醫療機構積極性有待提高。一是新入職人員選擇公營醫療機構積極性不高。香港新入職人員對公營醫療體系積極性低,這將嚴重影響公營醫療服務的可持續性,導致醫療人才斷層且分布不均,醫療質量下滑,一定程度上加重社會醫療負擔。以香港牙醫入職為例,香港2022/2023年度每12.8名新畢業牙醫投身私營市場才有一名加入公營體系服務。此外,作為一種間接例證,香港醫管局曾多次前往海外及內地進行招聘活動。這間接暗示了本地新入職醫療人員選擇公營醫療機構的積極性不高,其只有通過到其他地方進行招聘醫療人員才可滿足公營醫療人員需求。

二是公營醫療機構待遇較差導致人員外流問題凸顯。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的薪資待遇等遠遠不如私家醫院。以護士為例,公立醫院護士薪酬比私家醫院低約2成,且公營醫療體系護士僅在第3年和第6年有約滿酬金,然而6年後不再有。其晉升階梯也相對有限,為一般護士、護士長和病房經理這三大階梯,而私營醫療體系有明確且多層次的晉升階梯,大大提升了護士幸福感。

正因如此,香港公營醫療機構近年出現離職潮。2023/24年度內,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全職醫生流失率達6.1%,護士則達9.5%。而撇除退休者,公立醫院過去3個年度有1032名全職醫生屬「非退休離職」,當中以九龍中聯網情況最差,2021/22年度有高達90名醫生「非退休離職」;2022/23年度則有65人;2023/24年度亦有49人。即該聯網在3年間,流失204名醫生,佔整體非退休流失的五分一。

(二)公營醫療衞生服務需求難以滿足。一是公營醫療體系人員短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缺成常態,無論是過往疫情還是香港人口老化,都對醫護人員需求大增,然而香港公營醫療體系人才短缺問題凸顯。截至2024年3月31日,香港僅有16459名醫生,即每1000名人口只有2.16名醫生,比例遠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而公營和私營體系的醫生人手各佔約一半,但公營體系卻提供香港近90%的住院服務。香港公營醫療機構人才短缺,其中牙醫人才的短缺問題尤為突出,亟待關注。截至2023年底,香港僅有2876名註冊牙醫,每千名市民平均擁有牙醫人數僅約為0.37,遠低於世界衞生組織制定的0.5的比例標準,而香港公營醫療機構的牙醫數目更捉襟見肘。

二是移民港人回流看病頻繁。香港曾出現數次移民潮,有一批港人在海外定居。由於有關的人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可返港享用公營醫療,這勢必加重香港的醫療負擔。有報道稱,香港公立醫院近年來出現不少患者為早年移民,或與香港沒有顯著居住聯繫的人,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員已察覺到回流港人在公院治療持續上漲的趨勢。同時,隨着醫藥技術的進步,「回流醫病」整體存活期延長,使得香港無可避免面臨公營醫療衞生服務需求難以滿足的困境。

(三)公營醫療收費標準有待完善。一是公立醫院收費標準較私家醫院而言過低。香港公立醫院醫療服務供不應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香港公院收費標準與私院收費標準嚴重失衡。由於公立醫院收費標準較低,大部分香港市民到公立醫院就醫為最優選,這大大增加了香港公立醫院的壓力。香港公立醫院大部分醫療方案的收費標準只在200港元以下,即使住院數天並進行一系列檢查,每天住院費用也僅為120港元。而同樣的程序在私家醫院,至少要以萬計,收費較於公立醫院來說或有百倍之多。

二是價格與成本不夠匹配。香港公立醫院收費標準若與成本不匹配,勢必導致財政壓力持續增大,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目前這一問題真切存在,香港居民在公立醫院普通科掛門診,每次診費僅收取50元。50元在香港來說相當於1個飯盒價格,加之每次門診患者可一次性拿取一兩個月的藥,這便使得香港公立醫院根本難以收回成本,醫生和護士的工資基本全靠政府補貼。為了使得公營醫療機構醫療人員的工資得以順利發放,政府不得不增加對醫管局的撥款,大大增加了其財政壓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向香港醫管局的撥款為954億元,增加2%。

作者分別為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與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與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