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屋署向黃大仙區議會交代彩虹邨重建時間表,工程分三期進行,料2048年至2049年落成,屆時可增加約1800個單位。推進公屋重建是新一份施政報告有關房屋政策的重點措施之一,除彩虹邨外,房委會還在進行另外10個重建計劃,預料明年將公布西環邨及馬頭圍邨的重建方案。政府推動公屋重建的原因,一來是為了提升整體公屋的供應量,二來則是為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素,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重要一環。
彩虹邨於1962年開始入伙,是屬於早期興建的公共屋邨之一,經過了逾60年風吹雨打,彩虹邨無可避免地面對老化問題,近年來已有不少居民反映即使維修也無法解決漏水問題,還有更嚴重的石屎剝落,對出入都可能構成危險。也正因如此,彩虹邨的維護開支越來越大,長此下去只作細微修補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因此啟動重建是應對現實的需要,也是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彩虹邨有11座樓宇、7400個單位,約1.75萬人居住。部分人對政府分三期進行重建感到不解,認為是費時失事。但實質上,重建計劃的整體思路採取了「穩打穩紮」形式。彩虹邨共有超過1.75萬人居住,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或許涉及相當數量的看病或覆診需求。如果強行在短時間內甚至一次過就完成搬遷,不但現實上難以一時間找到如此大量的空置單位,更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混亂,反而會對居民構成更大的滋擾。
分期進行為減少居民不便
此外,今次重建也不僅增加興建新樓宇單位數目。彩虹邨鄰近港鐵站,彩虹交匯處更涵蓋多條主要幹道,是當區的主要交通樞紐。亦因此,彩虹交匯處長期出現交通擠塞,重建工程便是一個改善周遭道路交通及行人網絡的大好機會。
當局建議將部分丹鳳樓附近的土地騰出,以開展交通改善工程;碧海樓和金碧樓附近部分土地將會騰出以便於彩虹道加建巴士停泊灣。同時建議於二期清拆位處龍翔道旁的四座住宅樓宇,以騰出土地擴闊一段龍翔道及重新配置現有於紅萼樓和金漢樓附近的巴士停泊灣。綠晶樓及紫薇樓附近的部分土地將會騰出以連接太子道東及龍翔道,以及為新彩虹邨第三期提供車輛出入口。
除此以外,當局在重建計劃中亦明顯考慮到不同居民的生活需求,並作出針對性的支援、補償和配套,例如讓受影響住戶遷往其選擇的任何地區的合適翻新公屋單位,或發放住戶搬遷津貼;受清拆影響的合資格單身人士和二人家庭可選擇領取單身人士津貼或二人家庭津貼,代替入住公屋;如受清拆影響的住戶有意購買居屋/綠置居單位以代替入住公屋,可在正式公布清拆安排後及目標清空日期前推出的資助出售房屋銷售計劃中享有優先選樓資格。當中又考慮到小學「就近入學」的原則,重建後的彩虹邨內將會預留一幅小學用地,用作重置現時邨內的小學。
可見,政府建議採用分三期形式進行重建,並不是無視效率或擾民,而是正正相反,一方面為了最小化對居民產生的不便,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每期重建增加的單位,有序地分批安置居民。儘管如此,當局預計至少24年後才能完成所有工程,仍然是一段非常長的時間。
「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是近年來特區政府執行房屋政策的重點方針,事實上,未來五年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較現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增加約80%;過去兩年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下降了半年;全部約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可2027-28年度前落成……這些都是政府積極解決房屋問題而取得的成果。但不能否認,香港的居住問題仍然嚴峻,在重建計劃進行期間,當局仍應持續進行研究和檢討,嘗試加快重建速度,也應該深刻總結今次重建的經驗,以進一步為其後更多的公屋重建計劃提速。
保留邨內文化旅遊元素
再者,彩虹邨不單是區內公共屋邨的代表之一,其彩虹地標、獨特的建築風格,多年來儼然已成所有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更不必說彩虹邨多年來都是海內外遊客的打卡勝地,甚至外國電視台、偶像組合亦曾經到場取景;邨內多間老舖歷經數十年變遷,更是香港歷史活生生的見證,在文化和保育層面都相當有價值。
解決房屋問題固然是特區政府必須全力以赴的施政目標,但也不能忽視彩虹邨的獨特歷史文化元素。在重建計劃進行的同時,政府亦應該設法保育區內的文化旅遊元素,令彩虹邨即使重建過後,也希望能夠保留原有的特色。重建不止要翻新住屋,更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讓彩虹邨成為一個更勝往昔的旅遊、文化地標。
彩虹邨是全港整個公屋翻新工程的重要一步,其成果也勢必影響往後數十年的公營房屋政策,意義深遠,市民對此關注甚高也自然可以理解。政府必須堅持房屋政策繼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讓彩虹邨重建過後,能展現出更亮麗而炫目的斑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