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武俠之外的「另一支筆」 金庸譯文新書家鄉首發

  圖:(左)1954年10月25日,金庸以筆名「子暢」在《大公報》上發表譯文《幸福婚姻講座》第一則。(中)兩本新書是金庸文學翻譯作品在內地的首次出版發行。\受訪者提供;(右)今年是金庸誕辰百年。

「凡有華人處,皆讀金庸,然而金庸的功夫世人只識得一半。」日前,「金庸譯文系列作品新書發布會」在其母校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舉行,《金庸譯文:達蒙·魯尼恩短篇小說選》和《金庸譯文:幸福婚姻講座》兩本新書也同步在第九屆浙江書展上與讀者見面。這是金庸文學翻譯作品在內地的首次出版發行,為內地讀者認識大師的「另一支筆」打開了窗口。\大公報記者 王 莉

據悉,此次出版發行的兩部作品都是上世紀金庸在《大公報》工作時的譯作。《金庸譯文:達蒙·魯尼恩短篇小說選》收錄了12篇金庸翻譯的美國短篇小說怪才達蒙·魯尼恩描寫百老匯的江湖故事,最早以連載小說的形式發表於《大公報》;《金庸譯文:幸福婚姻講座》則演繹了法蘭西學院院士莫洛亞筆下關於幸福婚姻的思辨大戲。1954年10月25日到1955年1月10日,金庸以筆名「子暢」在《大公報》上發表譯文,共分74則。此次,在該書正文前還附有最初於《大公報》連載原貌的珍貴圖片,讓讀者可以暢想譯文初次問世時的歷史時刻。

譯文最早連載於《大公報》

「我們在編輯出版這兩部譯文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金庸的譯作東西圓融、通達無礙,遣詞用句無不精琢細磨、恰到好處,處處顯現出他非凡的翻譯功力。」出版方代表、廣州市朗聲圖書有限公司總編輯何嫻介紹,此次圖書在編輯過程中,秉持尊重其寫作習慣和遣詞風格,尊重語言文字自身發展流變規律的原則,力求完整的、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貌,為讀者提供一個可靠的版本。她表示,今年正值金庸百年誕辰之際,金庸譯文系列既是金庸於文學翻譯領域筆耕成果在內地的首次出版發行,也是安德烈·莫洛亞和達蒙·魯尼恩兩位名家原作在內地的首次出版。

金庸原秘書、金庸譯文系列主編李以建表示,除了武俠小說,金庸作為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化巨匠,他的「另一支筆」在劇本、影評、評論、翻譯等領域都留下了大量優秀作品,尤其翻譯工作對金庸的創作影響非常大。他認為,金庸並不為翻譯而翻譯,通過諸多翻譯不斷汲取西方文化豐富的營養,將其與深邃博大的東方文化共冶一爐,為自己的小說創作提供了圓融鮮活的泉源。

譯文作品跨越不同文化

「由於當時的電影基本都是外文,所以需要真正懂得外文,才能看得懂,寫得了評論。所以金庸的翻譯功底有益於寫電影評論,甚至對他的小說寫作影響也特別深。」李以建與讀者分享時介紹,「比如《幸福婚姻講座》這種劇本形式結構的,看金庸15部小說就會發現,每一部不僅是人物不同,武功不同,甚至連整體結構也都是不同的。金庸為什麼寫完這15部就封筆不寫了,因為他覺得他寫完了自己的材料,他不想再重複自己。」

他表示:「此次出版的兩本譯文作品跨越不同文化,不僅是文學的交流與融合,更是他多面才華的體現。金庸譯文作品系列就是想把金庸每一個領域的代表作都集中起來進行發表。將來還會有更多部分的內容陸續與讀者見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