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個多月前,Lam先生告訴近期有機會到我的家鄉,恰好與我陪恩師到楓涇參加活動的時間銜接上。我說爭取陪他在家鄉走走看看,Lam很高興地說:「期待!」
抵埠後,Lam先生發信息,約在酒店對面的商場cafe吧聊天。我從家門口掃了輛共享單車,二十分鐘到城南。坐在室外咖啡座,望着家鄉秋日的雲,老友漫聊,問候彼此的家人,更多聊香港。疫情之下離港,與Lam先生在跑馬地Amigo小聚話別,彼此祝福。與Lam先生認識十多年,好像每次朋友相聚都在Amigo,除了優雅的環境,四位駐唱的菲裔歌手也給人深刻印象。他們皮膚黝黑,溫和有禮,中英文歌都唱得很棒。尤其是鄧麗君的歌,他們唱來,有一種東南亞嫋裊風情。我問四位歌手還在唱嗎?Lam先生說還在。那個優雅安靜的氛圍,那個聽歌的畫面,那個老友娓娓而談的場景,此時說起,都化作香港記憶中的「名場面」之一幀,歷歷在目。
我說到,在香港工作過的同事至今對香港仍掛懷於心,關注香港的點點滴滴,希望她永遠好好的。Lam先生突然眼圈紅了。
次日我與老家的朋友陪Lam先生到黃酒博物館參觀,中午在博物館的小館吃家鄉菜。Lam先生興致勃勃,他很喜歡我們家鄉菜,尤其是醉蟹,熱情的主人家又上了一盤,還送了Lam先生新款黃酒。我想起故里旁邊有家極有特色的黃酒咖啡吧,下午便同朋友陪Lam先生去體驗。
聊天間,朋友問起二○一九年「黑暴」,Lam先生老淚縱橫,我也忍不住流淚……朋友說沒想到大家對香港的感情都這麼深。「現在都OK了」,Lam先生說,「感謝中央!」
Lam先生此行是應香港中華廠商會之邀,出席一個活動。我看名單中有個Lee先生,名字與一香港牙醫朋友一模一樣。便託Lam先生打聽,傍晚得到回覆,果然是牙醫。Lam先生向醫生夫婦提到我,他們很驚喜。我當即騎單車趕去酒店,與醫生夫婦見面。
Lee醫生是我到港不久認識的一位朋友,他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的,在香港同兩個女兒各自開着牙科診所,事業穩健。「黑暴」及疫情以後,少有機會見面,說來也五六年了。醫生說,他多次打聽我,只知回了北京。沒想到在我家鄉偶遇,真是緣分!他太太也十分高興。Lam先生從會場出來,我們一起合影,相約再見。於他們是他鄉遇故知,於我是故鄉遇故交,這些緣起香港的情誼,如此綿長。我們與香港,都給對方留下了暖暖的溫度。
姐姐又安排Lam先生去蘭亭,特意請了導遊講解,一行人流連在鵝池、曲水流觴。聽說Lam先生喜歡越劇,姐姐馬上打電話給「尋寶記」訂座,落實了最好的六十六號桌。黃酒開壇儀式,我們把Lam先生請上前作主禮嘉賓,用小錘敲開壇口,分予各桌。美食間越劇演員環場表演,又是一番欣喜。
下午去平水茶園。江南鄉村粉牆黛瓦古銀杏綠茶田,一派安逸祥和,Lam直嘆太美了。姐姐同事引我們到茶室喝茶,茶室主人是一位城裏來的年輕人,建址於村裏的老茶廠,裝飾古樸簡潔。室內茶香淡淡,窗外茶園古道,恍若畫中世外。晚上朋友安排在咸亨吃風味菜。三天圓滿。
次日一早,Lam先生返港,發信息告辭並致謝,「短短三天,深感文化之鄉名人輩出,了不起的地方。」
Lam先生是我敬佩的香港企業家。他十六歲隻身赴港,在印刷廠當學徒,白天工作,晚上到英文中學補習。常常是夜裏十一點放學後,還要清洗印刷機,臨睡前再複習功課。辛苦打拚七八年後,他用節省下來的五千港幣,租了一部二手印刷機開辦印刷公司,起初只是印製簡單的信紙、名片和表格,員工也只有一名。有一天,他外出攬生意,回來發現唯一的員工竟然不辭而別……
如今,他的公司已走過五十餘年風雨,發展為有十多家子公司的多元化跨國集團,分布香港、新加坡及內地,成為亞洲最大的印刷企業之一,業務板塊擴展至兒童圖書出版、文創產品等領域,他本人也曾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稱號。所研發的3D木拼圖集藝術創意、環保、益智於一身,有「中國樂高」之稱,在會展中心的「設計廊」作為港式伴手禮展出。他熱心公益,捐出數千萬元善款助困助學,「自己受過苦,就希望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能夠造福他人。」
這些朋友,是香港記憶最暖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