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颱風彷彿狼嘯,尤其身居高樓,每遇颱風,只要門窗尚留一條縫,整個屋子便被嗚嗚嗚的巨大嘯聲籠罩了。
颱風總與暴雨相攜。說不心慌是假的。每遇此時,常常擔心外出工作的家人路上是否堵車?鞋子會不會被雨浸濕?走路滑不滑?……種種胡思亂想充斥腦袋,必須找點兒事做,轉移一下注意力,方可將白天安度到晚上,直至所有家人安全抵家。
習字以來,拓展了一個轉移注意力的新途徑──臨摹字帖。今秋颱風來襲時,我便攤開毛氈,鋪好宣紙,備好筆墨,一字一字認真臨摹起《秋聲賦》。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作於歐陽修五十三歲那年。彼時,歐陽修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故以「秋聲」為引子,通過描寫草木被風摧殘的悲涼,來感嘆人生之不易。這是一篇融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體的文賦典範,因而成為歷代書法家喜歡抄寫的文章之一。
我臨摹的是趙孟頫抄寫的《秋聲賦》。趙孟頫臨此賦時同樣已屆晚年,其時正隱居杭州,雖與當地諸多文人雅士往來自得其樂,不過時值元朝初期,不被異族蒙古朝廷接納,心中也多有陰鬱之感。從年代上來講,趙孟頫比歐陽修晚生兩百多年。從心情上來說,兩人書寫《秋聲賦》時恐有千古同慨之感,也許人類的某些悲喜跨越時間空間可以相通。
一兩年前,我曾臨過趙孟頫於中年之齡書寫的《前後赤壁賦》,比較來言,其晚年書就的《秋聲賦》筆法更為灑脫、流暢、老辣,經得起推敲,展現出書法基於時間的藝術魅力。全文總共四百一十四個字,靜心臨寫,大約四五個小時即可臨完。臨寫時常有挫敗之感,感到很多筆畫怎麼臨也臨不到位。於是,泡壺愛喝的湄潭紅茶,打開迷你音箱播放古琴曲目。清麗的琴音飄盪,宛如長出隱形的翅膀,飛過四肢百骸,心神漸漸變得專注而安定,也就漸漸能感受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的秋之澄澈深邃,亦生出對時間流逝「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的感慨。春夏秋冬,草木榮枯,自然界的景象更迭,多像人之一生。我們的心境會隨着年齡的不同階段發生變化,而品嘗到人生種種不同的況味,其實也是精神上的一種豐收。
臨完《秋聲賦》,我很想讓作品與梧桐落葉合張影,那樣,將更有「鏦鏦錚錚」之秋聲的意境吧。不過,霜降之時,梧桐落葉尚不夠多,形不成大的規模,於是我帶着作品去到欒樹之下。霜降之時的欒樹美極了。一棵樹的顏色就是一整個秋天。綠色的葉子,粉紅色的果子,黃色的花。秋風拂過,天空飄起「黃金」雨,樹下一地細碎金黃。就讓落花灑在《秋聲賦》上吧,在油畫般濃郁的秋景裏駐足欣賞,深深感喟:秋有秋的美,秋有秋的味。四季輪轉,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好。